忽悠考证 (来源:法治日报)


花了400多元,经过11天的网络培训和考试后,广西某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张晓玲取得了一份“商业视觉传达中级证书”。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证书并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最后到手一张‘山寨’证书。”张晓玲很是懊恼。

随着就业形势日渐严峻,证书颇受求职者青睐。似乎只要拥有多个证书,就能为求职者添上一只无形的“金手指”。一些运营商和培训机构抓住商机,以“病毒营销”的方式吸引众多求职者加入“考证大军”。

“人才缺口40万、学历不高也能考”“官方认证,月入过万”……各种名目繁多的技能证书报考广告令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些证书真的是“国家认证”吗?求职者花了大量金钱和精力获得的证书真的物有所值吗?

为给求职增添砝码 耗费精力盲目考证

张晓玲还有两年大学毕业,为了给自己未来求职时增加一些砝码,她决定多考几个证。

一个宣称“培养高级商业视觉传达人才”的训练营广告吸引了张晓玲的注意,尤其是那句“11天免学费培训、考过即可申请技能认证证书”的广告词。考虑到既能免费拿证又能学习技能,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训练营以线上网课的方式进行,参加完11天课程后,张晓玲被告知可以花50元办理结业证书。而如果想要获取技能证书,则需重新交纳400多元费用申请考试才能办理。

“不能让11天的时间精力白白浪费了。”张晓玲心想,于是交了400多元,拿到了这张“商业视觉传达中级证书”。然而拿到证书后,她查询发现,该证书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只能在训练营指定的培训分会网站上查到,并且查到的竟然是别人的证书信息。

与张晓玲持同样心态的人并不少。山东某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阳澄澄也曾是“考证大军”中的一员。

早在2016年,刚入学的阳澄澄就被朋友“忽悠”带去大学城附近某教育机构“旁听”。在这场旁听会上,宣讲老师慷慨激昂地向学生灌输“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的观点。宣讲会结束后,阳澄澄当场就花1000多元报名“会计从业资格+计算机等级证书全能保过班”。而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被取消。

回想自己花重金报考证书是否为求职增光添彩时,阳澄澄说:“用人单位更看重个人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面试时根本没人关注求职者拥有多少证书。”

考证机构场下“忽悠” 吹嘘夸大狂割“韭菜”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证大军”,无形中催化了考证机构的发展。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考证机构在没有资质的情况下随意开展培训报考和发证等业务。

打开各类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考证”,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广告,多数都吹嘘得到证书后的就业前景,承诺证书“可挂靠”“有补贴”“行业人才缺口很大”等。

记者点开某文化公司的“心理咨询师训练营”课程,点击报名链接后,机构老师简单询问记者的学历和专业后便开始推销课程:“该证是全国统一认可、含金量高。现在招收的是针对备考周期特制班型,签订学习保障协议,考试不过免费重修。”接着,对方又称免费提供资料,并持续给记者发送有关证书的就业前景、薪资待遇、含金量等信息。

见记者有些心动,对方随即推荐了一款名为《心理咨询师名师护航班培训》的课程,称原价5980元,现享受3300元成人助学金,减免后最终价格是2680元。未等记者回复,对方再次承诺,若没有通过考试,可以选择免费重修,直到考试通过为止。

另外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买心理咨询师课程,可以附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通过率95%以上。当记者询问“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的颁发机构是哪里时,对方避而不答。

上述负责人还向记者推荐了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证书,称这些证书无法通过个人方式报考,只能通过机构。这意味着,如果想要获得其中一张证书,需花费近3000元。

记者发现,一些考证机构的营销套路是:先通过网页推送和宣讲广告承诺提供免费或价格较低的培训,再由机构统一安排考试,最后收取费用考证。而从报名到考试领证,这一系列流程中的不少“可操作”空间为损害考证人员利益埋下了隐患。

江苏某技校学生王娟今年年初花1200元通过某教育机构报名“保育员证书”的考试培训。结果,到手的证书让她大跌眼镜:“这个证书,去幼儿园和托儿班求职时,都不被认可。也不像考证机构当初宣传的那样,能够领取补贴。”经过多方求证,王娟才发现,她取得的证书是由某协会颁发的“山寨”资格证。

建立市场淘汰机制 规范人才评价秩序

目前,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两种:准入类与职业技能评价类。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火爆网络的许多证书并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国家认证的权威证书。考取了这些证书的人,也没有因此获得从业资格或遭遇没有证书就无法从业的限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3月印发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报,已关停两个发放“山寨”证书、谋取不法利益的“山寨”网站。

其中一个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网站名称和单位标识,其网址及页面内容与人事考试中心官方网站网址高度相似,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行为。该网站借助人事考试中心名义发布虚假信息、收集考生个人信息、涉嫌非法销售伪造认定职业资格证书,涉嫌欺骗欺诈考生等违法违规行为。

另一个假冒网站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该网站违规使用国徽标识,在网页左上角标注“工信部已备案”“官方认证”等欺骗性字样。该网站“中心概况”栏目抄袭人事考试中心主要职责和内设机构有关信息,“证书查询”栏目涉嫌非法伪造认定资格证书、收集考生个人信息。

“整治‘山寨’证书,除主管部门严管严抓外,长远来看,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淘汰机制的作用。职业证书是一种技能评价,国家要把入门的标准建立起来;企业也要建立一些社会标准,让市场去淘汰那些假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从考证者的角度提出建议,要摆脱“证书崇拜”,首先要对准入类职业资格与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考试有清晰认识;其次要转变对学历、证书与能力的认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