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培训考证,为新职业从业者加持,本是一件好事。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新职业培训“变味”了,比如,培训机构“代考包过”,意味着劳动者没学到真本事,新职业证书也没有含金量。再如,同一职业培训不仅培训内容各不相同,且证书五花八门,难辨真伪。
职业培训市场上的“考证乱象”之一,是培训机构以夸大证书含金量且易于获得证书等方式忽悠劳动者掏钱考证,当劳动者掏钱报名就可能上当受骗,培训机构要么“失联”,要么提供的证书没有含金量,这不仅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而且损害新职业形象,不利于新职业健康发展。
一种新职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从业者要有“货真价实”的职业技能,要持有职业证书,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对严格的职业考试,即新职业只有规范化才能可持续性发展。一旦出现类似于“卖证”“买证”,市场对新职业的认可度无疑会降低,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无论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角度,还是从维护新职业形象角度,或是从规范职业培训市场而言,都应该对“考证乱象”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比如,规范新职业培训。虽然人才评价权放归市场,但市场乱象丛生时,该出手时应出手,对广告宣传、培训内容、证书等进行必要指导和规范管理。作为劳动者,如果想从事新职业,也别想着混个证书“躺赚”挂靠费,而是要真正掌握新职业所需的技能,并且擦亮眼睛看待新职业培训。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