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浙江日报)近日,杭州市余杭区中泰竹笛文化展示馆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时间前来参观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董仲彬欣喜地说:“余杭区紫荆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中国的‘苦竹之乡’。现在,有了中泰竹笛文化的展示馆,我们可以将这里打造成‘廉笛文化’的宣传主阵地,邀请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一起说好中泰竹笛故事。”

在此前开展的中泰街道紫荆村监察联络日活动上,董仲彬作为产业代表提出了传统制笛人的想法:“‘做人做笛,心正音准’是中泰制笛人的师训。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搭起一个平台阵地,以‘廉笛文化’为价值观,集合起一支由多方力量组成的队伍,一同为打破单一制笛的产业瓶颈而努力。”

正如董仲彬所言,近年来,紫荆村已有各类笛箫制作企业及作坊160余家,线上销售的天猫、淘宝店铺100余家,年产总值达3.4亿,占全国竹笛产业份额的85%以上,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从不足15万元增长到120余万元。势头蒸蒸日上,但摆在村民面前的,是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实现新突破。

如何打破单一、实现多元?紫荆村监察联络站将“121工作法”与“智汇中泰”平台有机融合,第一时间开展走访,收集并梳理了一系列老百姓的意见与建议。

根据群众建议与紫荆村实际情况,村里有序推进竹笛文化展示馆的筹建。当前,中泰竹笛文化展示馆正式投用,村民希望展示的中国竹笛历史、中泰竹笛产业发展史、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中泰竹笛非遗传承人等竹笛文化,在“国乐悠悠”“国艺代代”“国师莘莘”“国风赫赫”四个展馆中依次展现。后续,各类“廉笛文化”相关活动可在此举办。

打造文化阵地的同时,紫荆村还成立了一个功能型竹笛产业党支部。党建引领下,该党支部集合了与竹笛产业相关的企业、个体户、电商等29名年轻党员力量,最大限度聚集了同一产业链上的优势资源。其中,部分党员、能人大户还担任起紫荆竹笛文化展示馆的“宣传大使”,分四块讲解、介绍“廉笛”阵地。此外,竹笛产业党支部还以拓展笛旅融合为目标,举办非遗竹笛体验实践活动、竹艺小镇作品秀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竹笛文化爱好者来到紫荆村,衍生出多样的竹笛文化产业。

接下来,中泰街道将不断深化“三服务”,积极收集村民对乡村发展、美丽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新建议、新需求,发挥村社监察联络站等力量,及时调整竹笛产业结构,丰富竹笛产业类型,不断强链、补链,向着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迈进,谱写乡村振兴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