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浙江日报)日常生活中,居民有事可以找社区求助。当自然人替换成法人,当社区变为“经济体”,一家家楼宇之中的市场主体,也能享受到社区化的楼宇服务。这就是杭州余杭区仓前街道在共同富裕赛道中,瞄准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探索建立的社区化服务管理楼宇企业机制。

“仓前街道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云城的核心区域,也是杭州定位的城市第三中心,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在这里集聚。为此,我们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探索具有先行意义和区域特色的经验模式,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经济基础。”仓前街道主要负责人说,通过借鉴居民社区的理念和治理经验,当前,仓前街道探索出的新时代社区化服务管理楼宇企业模式,已实现“一体贯通、多跨协同、智慧高效”,为2.2万余家企业提供了“大管家”“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

打破壁垒 化零为整

变“独立经济载体”

为“社区服务圈”

处于创新高地的仓前街道,约3.25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2个园区、255幢楼宇,吸引了19744家企业、8万余名从业人员。“对于属地街道来说,企业入驻时间、人员流动情况等信息并不能第一时间得知。对于企业来说,遇到人才落户、党群活动等需求,也不能精确联系到责任科室。双向之间都有紧密联系的迫切需求。”仓前街道区域发展办负责人王美说。

如何让“一根针”穿起“千条线”?仓前街道提出,打破企业与街道之间的壁垒,用统一管理、功能齐全、资源集中的平台改变原先各自为阵、独立发展的局面。

什么样的平台能实现这样的功能?街道进行了两轮探索尝试。2019年,街道率先以楼宇工作站作为中间媒介,开始服务转型。“楼宇工作站的思路,是以楼宇为单位收集企业的需求与困难,经汇总梳理后反馈至各职能科室,通过下沉联动的方式为企业当场解决问题。”王美说。

经过第一年的尝试,面对企业服务需求多样化、复杂化及管理专业化等难题,街道很快意识到提升该种模式的必要性。2021年4月,仓前街道将楼宇工作站升级至以两个“经济体”为中心的“社区服务圈”。

“社区服务圈”以“经济体”为核心聚力,打破原先42个园区各自为战的现状以及商务楼宇垂直化的空间壁垒,搭建起经济体—楼宇—园区—企业—企业员工的“金字塔服务结构”,实现网格化的精准管理服务。目前,街道已将商务楼宇、工业厂区集中的区域划分为朱庙和向往两个“经济体”。每个“经济体”下均成立功能性党组织、“经济体”事务工作委员会,配备党群建设、经济发展、综合治理、公共事务管理等4大专员。“这样一来,我们就打破了传统部门、平台、镇街和职能站所的机构人员设置,将党建、招商、综治、公共事务等服务企业的56个事项全部下沉至‘经济体’,并建立起‘收集—处置—反馈’的问题处置闭环机制,保障企业办事只跑一地。”该负责人说。

精准聚焦 优化服务

变“被动等待”

为“主动服务零距离”

有了“经济体”的全新架构,企业可根据楼宇辐射的管理服务网格范围,就近寻求服务,同时,街道对企业实现了就近管理。双向交流的平台俨然已经成型,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还需依托优质的企业服务生态。其中,开展“精准集成问诊服务”,是仓前街道破解企业产业政策匹配、项目精准申报、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科研科技项目挖掘等问题的主要抓手。

在“经济体”的精准管理服务下,杭州得诚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通过了“品字标”的团体标准制定评审。“浙江‘品字标’的招牌意味着行业的认可,所以我们一直在争取。”该企业负责人副总经理王伟胜说,“街道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和我们对接,还带领专业服务团队上门指导,帮我们分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更感谢的是,街道还对接了浙江省质量合格评定协会的专家,给我们做落地培训辅导,让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不仅仅是杭州得诚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仓前街道已集成走访辖区内重点企业279家,解答企业政策补贴咨询163次,梳理经信、科技等申报项目96个。

除了精准到企业个体的走访答疑,仓前街道还深化出“一门多窗”共赢模式,实现企业共性问题一站式服务。所谓“一门多窗”模式,“一门”指的是经济体一门受理,“多窗”则指的是多个专业服务门类。如由人力资源公司组成“人才人力之窗”,解决企业人才招引、人才申报等相关问题;由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组成“财务法务之窗”,解决企业财务法务相关问题等。

有了多个服务窗口,仓前街道便能以“经济体”为单位,集中解决辖区内企业的共性问题。据了解,“一门多窗”专业人员会与“经济体”专员一起走楼访企,面对面收集企业需求,实现清单式管理。有了这些清单,街道便及时联合窗口单位,开展税收、专利、人才融资等各项内容专场咨询。除此之外,两者联合举办专题沙龙研讨或授课,提供专业化内容辅导。

同时,街道积极挖掘企业中的新阶层人士、海归群体、新乡贤等,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如联合向往经济体组建“向未来”志愿服务队伍,建立海归人才工作室,为创客群体提供人才政策解读、心理健康咨询等志愿服务。

数字赋能 紧密联系

变“企业服务员”

为“发展共同体”

走访、活动,能够让街道与企业间相互认识,但不能成为熟悉朋友。什么样的联系能捅破这张“窗户纸”?仓前街道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起仓前街道“经济体”数字服务体系。“通过前期‘三服务’走访,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园区一企业一档案’,织起一张‘经济数据网’。”仓前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经济体”数字服务体系有三个端口:企业端、园区端和街道端。企业端可以看见近几年企业的专利数、营收等数据分析。企业可更清晰把控自身的发展情况,如企业融资、知识产权服务及场地需求等,同时也可通过系统寻求各类帮助。园区端可以掌握园区产业发展态势,利用园区存量空间信息精准招商引资,实现更多优质项目的招引入驻,并且针对园区产业集聚、优质企业、运营绩效等服务制定评价考核体系,以评促优,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而街道端,则是通盘整个辖区企业或者是园区的经济数据,实现经济指标动态分析如增加值态势、闲置空间变化、风险提示预警等。

截至目前,仓前街道“经济体”数字服务系统已实现22000家企业信息实时更新。同时,借数字化改革的东风,街道撬开辖区企业智慧服务和监督平台建设,输出“配套自建型、收购建设型、留地置换型、投入发展型、项目兴业型、资产置换型”六方面经济监督模式,督促落后区块经济发展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另一方面,仓前街道不断建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久前,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凭借街道出具的企业“体检单”和“建议单”,超预期完成了“专精特新”企业申报。这份发挥重要作用的“体检单”和“建议单”并非街道凭借经验之谈而拟定。实际上,仓前街道发挥与杭州市智能制造协会、余杭区创业创新联盟、余杭区数字经济协会等单位的合作优势,定期邀请专家走进企业,为其发展“把脉问诊”,并提供专业意见建议。

而针对上市企业的培育,仓前街道同样建立起一对一服务培育档案,帮助企业解读政策、规避风险、制定计划,并委派专业机构持续跟踪服务。截至目前,仓前街道为孚嘉科技、湘亭科技等51家企业梳理了上市路线和时间规划表,协助迅蚁网络等11家企业完成了股权激励计划,为企业排除潜在的财税风险53项,法律风险43项……

从“企业找服务”到“政府送服务”再到“发展共同体”的转变,仓前街道社区化服务管理机制将“阳光雨露”精准滴灌至每一家楼宇企业。基于此,共同富裕根基底盘不断壮大,逐步向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2021年,仓前街道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10.9亿元,同比增长26.09%;服务业增加值91.79亿元,增幅19.9%;微泰科技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企业达到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