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 语
大片茶园里,看不到一个身背茶篓的采茶工,茶叶采摘靠一台机器就能轻松搞定。日前,在瓶窑镇茶企“浙茶九宇”的茶园里,余杭区首台乘用型采茶机一亮相就十分抢眼。
据报道,这个余杭本土制造的“大家伙”不但采摘效率高,而且功能还挺多,不只是采茶高手,还是茶田神器,能翻耕茶地、修剪茶树。
此次机采之所以令人关注,在于为破解长期存在的采茶工短缺问题探寻出了一条新路径,即通过设备技术升级,释放劳动力,提升采茶效率。
天下茶叶采摘苦“用工荒”久矣。众所周知,茶叶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每年春茶一开采,各地茶工就短缺,尤其是这几年囿于疫情,问题更加凸显。作为茶叶生产大区,余杭也不例外。
民谚曰:明前茶,贵如金。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春茶开采像打闪电战,需速战速决。但要迅速响应,应采尽采,首先必须确保采茶工能随叫随到。而常令茶企或茶农头痛的是,满山春茶绿,采摘招人难。
尽管不少茶企开出优厚待遇,且车接车送、包吃包住,采茶季仍一工难求。因为采茶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苦力活,起早贪黑,一站一天,年轻人避而远之,中老年人勉力为之。
采茶工断层及老龄化是不容回避的普遍问题,仅靠提高采摘待遇来招人并非长久之计。保障茶叶顺利开采,从技术上寻求突破,开发更多高效精准采摘的机械设备应是最优解。
而这也正是余杭此次机采的意义所在,虽然相较茶企2000亩的茶园,40来亩机采面积占比并不高,但这样的探索很值得。
事实上,为缓解茶企“用工荒”,这些年各地都在尝试“机器换人”。但茶叶机械化开采一直没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归结原因:一方面,目前诸多农机灵敏度不够、识别力不高,不能做到精准采摘,很多技能有待解锁;另一方面,茶园地形地貌复杂,适合大面积机采的茶地不多。因此,包括余杭径山茶在内的许多高档名优茶更多还是依赖人工采摘,想要得到“一芽一叶”“单芽”这样的鲜叶,机采仍然达不到要求。
机械化采茶之路道阻且长,但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邻国日本,茶叶机采技术就颇为成熟,其九成茶叶来自机采,茶园耕作、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均已实现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必须机械化。无论种植还是养殖,决不能靠苦力加蛮干,有科技加持的农业才有希望、有活力、有吸引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这也是当下浙江农业“双强”行动的方向和意义。
余杭,不仅是经济强区,也是产粮大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是浙江首批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这几年,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农机神器也不少。期待余杭茶叶机采技术不断有新突破,解锁更多新技能,让采茶“用工荒”不再是年复一年的痛,在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一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