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拥有官、哥、汝、定、钧等赫赫有名的五大名窑。作为曾经的都城杭州,有一处声名不算显赫,却在南宋史上留下印记的陶器制作基地——瓶窑。

“当时,瓶窑专门为军队制作瓶、罐等生活器皿,多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部队所用,这类陶瓷器又被称为‘韩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韩瓶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如琴介绍,瓶窑的制陶史可追溯至汉代,质量虽不算上乘,但产量大、品种多、实用性强,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韩瓶 手与脑的考验

韩瓶是南宋士兵的取水器皿,外型粗拙修长、小口鼓腹、平底有系,散发出古朴粗犷的美感,很契合现代人返璞归真、思古抒怀的情结,是一种很好的装饰摆件。

吴如琴是土生土长的径山人,从小喜欢写写画画,颇具艺术天分。2008年接触陶艺制作,后来跟随我区越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罗洪文学习青瓷制作,2020年被评为余杭区第五批非遗传承人,擅长宋瓷和良渚黑陶制作。

制作韩瓶的坯泥均采自瓶窑当地,筛选至60目粗细后,揉成泥坯,放在拉坯机上制作成型,经修饰、雕刻后晾干,入窑烧制即成。

韩瓶有25至30厘米高,制作难点在于手工拉坯,重心掌握不好的话,筒子容易垮塌,器型就拉不出来。

吴如琴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是浙江省女花鸟画家协会和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因此,在器型不变的基础上,她能赋予韩瓶更多的文化元素,如在瓶身上刻出或绘上莲花纹饰、良渚神人兽面像等,这也成为她制作韩瓶的一大特色。

“制作韩瓶的过程,是对手与脑的考验,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吴如琴说。

黑陶 泥与火的神韵

瓶窑是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神秘瑰丽的良渚文化给了吴如琴很多创作灵感,其中最拿手的是黑陶制作。

黑陶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的美誉。制作时,先用手工拉坯造型,等到泥坯半干时,再用工具反复打磨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亮如镜。黑陶需用木柴烧制,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加入柴草,封闭窑门与烟囱,产生大量碳素,特意让烟熏黑器物,从而形成黑色陶器。

为了制作具有良渚特色的黑陶器,吴如琴参考了大量图片和材料,并亲自跑到博物馆细致观察、拍照留存,回来后写生绘画、寻求灵感,力求做出良渚黑陶特有的神韵。她制作的黑陶豆、宽把杯、竹节豆、鼻钮壶等黑陶制品,或灰或黑、造型古朴、几可乱真。

目前,吴如琴在瓶窑镇老街陶艺非遗展示馆开设了如一陶艺美术馆,成为制作、教学、体验和展示陶艺作品的综合场馆,吸引了很多陶艺爱好者前去打卡体验,无形中对非遗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她还在瓶窑、良渚等小学开设了陶艺体验课程,教孩子们制作韩瓶等陶艺作品。吴如琴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始终专注这门“泥与火”的艺术,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 陈坚 倪明伟 王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