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龙
都说文化很重要,那么文化究竟如何重要?
举个例子来说明,美国总统就任时都会把手按在一本书上宣誓:天佑美国。那本书名叫《圣经》,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基督教文化,这意味着一种信仰的力量。
那么,中国的领导人又该把手放在一本怎样的书上来作宣誓说:天佑中华?显然,我们没有一本具象的书,但中国人总会用这样证明我们的信心:五千年的文明。
五千年文明,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易经》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就在余杭良渚,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底气。
文明是骨架,文化是血肉。在余杭,看见上下五千年的中国。
这就是“何以余杭”的答案——以文化人,彰显文明。
何为余杭?
回到过去,感知未来。这是余杭给我的第一感受。
从我们今天所处的良渚,通向未来科技城,就像一次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旅。
从良渚古城遗址出发,经过航空航天小镇,穿越云城核心区域,连接城西高铁枢纽中心,直达未来科技城核心区——这条纵贯线,被称之为余杭区“文化科创千年发展轴”。
蝶变之后的余杭区,正以这一条“千年发展轴”为脉络,聚焦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以及未来产业引领地,余杭正是今日浙江的科创新星。
那么,我们必须要看见,余杭科技指向未来的文化基因是什么?
千年前的余杭良渚,就出过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他天文地理、音乐医药、律历占卜无所不通,被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这个人名叫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一书。他的墓就安葬在今天的良渚安溪,与瑶山祭台和良渚遗址公园不过一箭之地。沈括曾经为石油命名,阐述小孔成像原理,走遍大半个中国,编绘《天下州县图》,记述活字印刷术,管理过国家天文台,改进了历法理论与观天仪器,他正体现着“原创、首创、独创、外拓”的良渚文化精神。
我们不要只看到科技的进步,更要看到文化的其来有自,所以要借助余杭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以“塑形、铸魂、传神”为核心,真正为余杭区的文艺发展找准方向并推出精品,以此寻求余杭繁盛基因,定义余杭共富路径,书写余杭未来传奇。
何为余杭?我想用三句诗来表达这种必要的认知——
我们都习惯于仰望星空,
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这块大地,
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
何以余杭?
有人问我,余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我会回答:余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余杭是一个能让我心飞翔的地方。
甲骨文中的“美”字,下部是一个大字,上部是羽毛之类的装饰物,合二为一就是一个向天而立的羽人,头上装饰着高耸飞扬的羽毛头饰,古人认为这是美。
甲骨文中的“麗”字,下面是一头鹿,上面是两张兽皮,今天游牧民族仍普遍采用这种装饰。后来,汉字简化时省去了“鹿”,于是就成了现在的“丽”字。
五千年前的这块土地上,那时的人们就头戴鸟羽,食物中也有了鹿肉。解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先民们开始寻求“美丽”——他们造屋、筑城、治水、琢玉、制陶,把家园安置在水边的诸多小块洲渚上,于是就有了“美丽洲”,就有了后来的文明。
余杭从最初开始,文化与科技即密不可分,历史与未来就首尾相接。
余杭的先民们,既有饮食之精细,亦有衣冠之精美,还有器物之精致,更有工程之精良。所有这一切的内在动力,都是因为我们感恩天地并对万物充满了好奇。
感恩天地,五千年前营造了被叫作“美丽洲”的家园,这是生活的理想。
余杭有着诸多的文明原点,如良渚古城遗址、径山小古城遗址、李家塘遗址、跳头遗址、瓶窑北村遗址;余杭也有着诸多的文化标点,如径山禅茶文化、荀山劝学文化、仓前太炎文化、五常龙舟文化、西溪洪氏文化等等,全都体现着“上下五千年未曾断流的中国”。
余杭也拥有众多的科技亮点:从古代沈括包罗万象的《梦溪笔谈》,到今天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之江实验室、浙大超重力实验室的“上天入地”;从未来科技城的互联互通,到生命科技小镇的万物生长,全都体现着“创新就是发展第一动力的澎湃中国”。
余杭还拥有众多的美丽景点,山有径山、王位山、东明山;水有苕溪、双溪、西溪;村有青山、黄湖、鸬鸟……充分体现了余杭生态的美好,从这里可以看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中国”。
余杭也拥有诸多的红色起点,如“五九”批示纪念馆、国殇公墓、宝塔山烈士墓、中国人民解放军8508铁道兵公墓、中共临余工委旧址等红色资源点等等,可以在这里看见“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激昂中国”。
身为一名凭想象与认知为使命的作家,我认为,在元宇宙已经开启的今天,更要文化与科技两翼并举,让历史与未来神游余杭,让历史见证文化,让文化引领科技,这样才能领跑浙江,并且成为中国样板。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以此寄语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时,真的无限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眼光与伟大胸怀。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要元气满满,方能真正与时代同步,并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新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接下来,我正在牵头创作《苕溪》纪录片,并将持续推出“文化余杭”的系列创作,努力从国家叙事的角度来解读余杭这块热土。
何以余杭?就是立足伟大时代,去探究余杭之所以成为余杭的基因与动力。
(作者张海龙系“我们读诗”创始人、余杭区作家协会主席)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