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余杭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行政区划调整元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建设,补短板、强优势、添动力、增举措,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顺利实现“全年红”。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2亿元、增长7.5%;完成财政总收入745.3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69亿元,分别增长15.23%、14.01%,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省市前列。

1.创新驱动多擎发力。抢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机遇,服务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标志性创新载体建设。建成投用之江实验室一期、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一期等产学研平台,人工智能小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梦想小镇输出模式入选全省首批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案例。钱江经济开发区被评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迭代升级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孵化载体32个、物理空间158.83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夺得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江、良渚、湖畔实验室等单位获省科学技术奖15项;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为3.96%(原余杭区口径),位列全市第3(不含钱塘区),同比提高0.01个百分点。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创设招才局,发布“未来之星”百千万人才引培计划,新引进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31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955名,人才总量突破31万,人才总量、增量持续领跑全省。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7家,位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业7家,累计达到22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7882户,增长15.2%,其中新设企业16738家,增长8.0%。

2.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服务业稳步增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25.48亿元,增长6.7%;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05.70亿元。深入推进服务业强区试点工作,蝉联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全省第一,未来科技城创建省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8.44亿元,增长16.7%,增速全市第二。获评全省“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启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3655”梧桐计划,积极建设“E企成长”多跨应用。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实现农业总产值64.64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63亿元,增长2.1%。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建成精品农业示范园区43个,完成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下村全面消薄。

3.三大需求稳中向好。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1.7%。交通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民间项目投资等结构性投资指标分别增长314.9%、41.5%、59.7%,制造业投资增长56.5%。集中开工字节跳动、钉钉总部等重大项目95个、总投资708亿元,6个“152”工程、38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6.3亿元,增长22.7%;网络零售额1521.14亿元,增长35.0%,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圆满举办数智消费IN余杭“完美生活节”系列促消费活动,获2021年度浙江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发展试点专项激励,首创线上+线下融合数智消费新场景,“家政一键通”应用场景上线浙里办。外贸出口成效显著,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48.58亿元,增长34.3%;其中出口额325.01亿元,增长35.6%,增速全市第一。持续挖掘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22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数字贸易百强榜。

4.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7184元、48705元,增长9.2%和10.4%。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58,位居全省最优行列。围绕公共服务补短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比72.58%。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安置房等民生项目建设,新投用学校项目23个,增加学位2.3万个;启动浙一医院总部二期项目,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家,入选全省唯一养老助餐试点区;建成示范型儿童之家40家,新增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14家、托位202个;保障房开工5.7万平方米、竣工11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88.83万平方米、竣工75.27万平方米,回迁安置2504户。深化稳就业举措,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7992人次,新增城镇就业50787人,登记失业率2.34%,获评省高质量就业村(社)3个。扎实推进与苍溪县、稻城县、柯城区、长春净月高新区等地区的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合作。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建成“余阅”空间20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70余场,新建区级全民健身场所59处,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名单。

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减税降费,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164.78亿元,惠及企业174.01万家次。研发智能审批系统,打造“税小余云服务”,首创“数智信用贷”产品,全省首创“一键直达海外仓”应用场景建设,成功位列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全国第五、全省第一。招商引资满弓发力,集中签约强新科技、润丰氢能源、美的电商总部等重大项目225个、总投资109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11.51亿美元,其中高技术外资9.23亿美元,总量位列全市前列。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全区不良贷款率0.38%,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化解金融重点领域风险,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发展。全面推进“贷款码”推广应用,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数智赋能基层治理,建设运行全省首个区级数智治理中心,创设“城市安全运行CT”智治平台,完善“一窗受理”“精准分流”运行机制,荣获2021中国数字治理百佳县市、“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称号。

6.全域美丽特色彰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84.3%,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6%;径山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5.6公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实现全覆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控以上断面水质Ⅰ-III类比例达10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3条、森林城镇2个、园林城镇4个。城乡风貌整体提升,以靓城行动“1466”计划为抓手,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394个、年度投资约290亿元;以西部富美“1355”行动为牵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鸬鸟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深化全域景区建设,完成省级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方案,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3A级以上级景区镇街5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8个,入选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2021年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

全区共安排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共303个,总投资1293.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4.09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228.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6%。其中续建项目完成190.43亿元,新建项目完成38.12亿元;已开工项目273个(完工93个),开工率为90.1%。

另有跨区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146.1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55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40.75亿元,完成147.9%;已开工项目5个(东西向快速路高架项目已完工),开工率100%(见表1)。


表1:2021年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

(单位:个、亿元、%)

序号

建设主体

合计

投资完成

项目开(竣)工率

个数

总投资

年度投资

完成额

完成率

开(竣)工

未开工

开工率

一、全区合计

303

1293.16 

234.09

228.55

97.63 

273(93)

30

90.1

区级部门及国有公司等

158

526.51

108.04

111.41

103.12 

141(66)

17

89.2

平台合计

145

766.65 

126.05

117.14

92.93 

132(27)

13

91.0

其中

未来科技城

57

383.43

47.51

42.64

89.75 

54(11)

3

94.7


良渚新城

69

337.22

66.89

65.53

97.97 

65(15)

4

94.2


钱江经济开发区

19

46

11.65

8.97

77.00 

13(1)

6

68.4

二、跨区线性项目合计

5

146.1

27.55

40.75

147.91 

5(1)

/

100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和挑战,主要是领先优势还不够稳固,部分优势指标存在被赶超的风险;创新能级还不够强劲,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化落地效率亟待换挡提速;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管理精细化、产城融合度、职住平衡性亟待系统优化;生态底色还不够靓丽,“两山”转化通道、三生融合模式、减污降碳路径等亟待深化探索;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够优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亟待妥善解决;风险防控还不够精准,管控机制亟待加快建立等等。为此,全区上下必须强化“短板就是优化空间,弱项就是发展潜力”的理念,直面问题、敢于挑战,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

2022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科学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对余杭而言,当前我区已进入重大机遇叠加期,2022年工作要突出“平安护航二十大”,以“思想再解放、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延续“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为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争当建设“重要窗口”和共富示范区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实际,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深刻把握中央、省、市会议精神和各项决策部署,遵循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态势,确保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有进”;二是持续强化沟通衔接,总体高于省、市目标要求和我区“十四五”规划平均水平;三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我区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初步建议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

——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15%;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

——新增上市企业7家;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任务。

(一)持续优化总量结构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主要考虑:GDP增长7%已高于省市设定目标,展现了我区排头兵、领头雁的定位和担当,同时有助于激励全区上下真抓实干、持续奋进、争创一流,确保2022年经济运行稳进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的增速可保持农业稳定。规上工业增加值2021年已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22年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为GDP增长作出更多贡献。且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以规上工业为主的二产占比较低,应适当提高目标要求,因此建议8%以上的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已多年保持高位增长,继续高速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2021年以来,受宏观环境、监管政策以及行业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信息软件业增速下滑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服务业增长。2022年通过全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有望稳定信息软件业发展态势,强化房地产业、金融业持续发力,确保服务业与GDP增长保持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保障服务业“稳中提质”。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服务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聚焦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数字文旅、生命健康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强化区领导联系协调制度,加大对头部企业的动态监测和精准服务,鼓励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业务拓展,争取并购、投资、招引的优质企业落户余杭。二是推动制造业“提档升级”。全面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做强做大做优主导产业,加快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多措并举狠抓项目推进、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深化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工作,积极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有机更新工业园区10个,腾出工业用地3000亩。加大对雄鹰、“双百”、数字领军企业等行业龙头的服务保障力度,鼓励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3家。三是打造乡村振兴“余杭样板”。全力推进西部富美“1355”行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村富农三十条”新政,深化“1+5”山城协作联合体建设,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营收100万以下相对薄弱村。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打造径山茶、瓶窑粮蔬、仁和渔业等6条农业全产业链,争创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深化“千万工程”,制定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行动计划,争创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区;提升改造“四好农村路”146.5公里。

(二)稳步推进经济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开展季度“双集中”活动,着力攻坚“152”工程、省、市重点项目,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力度,确保固投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聚焦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交通、水利、环保、民生等领域,高标准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支持。二是推动消费领域持续繁荣。持续培育成长性好、支撑性强的优质单位入统,为社零、网零增长补充新动能。激励传统企业“上线触网”,促进电商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智慧商圈新模式,高水平打造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特色步行街区,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商超)开展夜间消费载体建设。三是保障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推进医疗物资出口龙头企业实现产品升级、提升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支持跨境电商新主体开展自营出口,开拓“一带一路”、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海外仓指导服务,争取实现全球主要经贸区域“全布点”。促进重点进口企业、平台使用保税仓进口模式,扩大进口贸易体量。四是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紧盯北上广深加强驻点招商,创新开展敲门式、小分队等多元化招商。聚焦数字经济、新制造业“双引擎”,对照110家靶向清单,招引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7个,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深挖阿里“金矿”,聚焦市外板块第二总部落地余杭,关注达摩院芯片、无人驾驶和量子实验室三大领域,积极承接产业链延伸和孵化项目。加大财政、税务部门的紧密配合,支持招商引税,培育优质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稳步持续增长。

(三)全面深化创新驱动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15%;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新增上市企业7家。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加快数字经济迭代升级。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发挥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示范作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新一代通讯和物联网技术等关键产业。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企业总部,做深做实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浙江省5G智能车联网示范区核心区。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新增“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家以上。二是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翱翔计划”。持续挖潜之江、良渚、湖畔3大省实验室、浙大超重力实验室、阿里巴巴、字节跳动、vivo、OPPO等名校名院名企资源。新增孵化载体30个、物理空间160万平方米。打造大孵化器成长新机制,逐步构建完善“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链条。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推进“凤凰行动”计划,挖掘上市资源,强化培训辅导,深化协调服务。落实“翱翔计划”计划,招引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200名、青年人才2000名、储备人才40000名。三是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创景计划”。迭代升级“城市安全运行CT”“数智大市场”等重点场景应用,新增“健康真周到”“一表通”等培育场景,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深化政务服务2.0应用,推进“一件事”迭代升级。推进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打造数智治理中心,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推动“152”体系架构向“1512”架构迭代升级。做好“七张清单”“公平在线”等省级重大应用的落地贯通,承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等省市数字化改革试点,力争入选省级揭榜挂帅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四)稳步增进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加大就业稳岗和民生保障力度。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多点、多维度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保障失业人员权益。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兜底帮扶。开展针对性创业培训,大力培育致富带头人。落实惠企富民举措,支持高校毕业生从事养老、家政服务和现代农业创业。二是强化监测预警稳定物价。以“稳物价惠民生”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清理规范行业收费,密切关注重要农产品、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防范价格异动风险,确保全区价格水平总体稳定。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计划,开工建设学校19所、提供学位17220个,启用学校项目15个、新增学位11200个,引培名优教师100名,引进30所以上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打造省现代化学校等示范标杆学校10所。优化医疗资源供给,规划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医院项目,建成投用良渚医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7个,保障浙大一院二期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启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图书馆、文化馆、剧院等过渡性区级公共文体场所对外开放。加强住房保障,安置房、公租房、人才房开工5500套,竣工8560套。关爱“一老一小”,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镇街未保站、村社未保点和儿童之家全覆盖。四是做深做实共同富裕。谋划共富新蓝图,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在形成橄榄形社会结构上率先探路,加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成果。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来源,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按照全国东西部协作部署要求,推进资金支持、人才支援、产业合作等领域帮扶,探索形成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新路径。深化与柯城区新一轮山海协作,继续支持柯城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五)提质升级“美丽余杭”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PM2.5浓度维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启动良渚自来水厂、仁和净水厂、余杭污水处理厂四期等项目,完成南湖闸站空气站自动迁址比选工作,持续深化建设工地、道路扬尘专项整治。补齐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短板,加强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监管。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举一反三”大排查。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理率达到100%。二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行动计划,谋划33项任务、9大特色场景,稳步推进六大领域有序达峰。推进企业节能改造和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单位GDP能耗指标保持省市先进水平。加快低碳示范试点建设,建设低(零)碳镇街、园区、村社3家以上。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城市建成区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500亩、国土绿化1000亩。建立完善企业碳账户,加速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建设,确保全省减污降碳协同项目试点取得实效。三是加快提升城乡品质。以靓城行动“1466”计划为抓手,建设一流中心城区,启动国际体育中心、杭州中环、余杭塘路、良睦路、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梦溪水乡、南湖科学中心等项目推进,完成地铁3、4、10号线、5号线二期、机场快线、杭州西站、湖杭铁路以及文一西路、留祥路西延、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周边整治提升工程、运溪高架文一西路匝道等项目投用,保障西站南北综合体“金手指”“金钥匙”、双铁上盖TOD、三站换乘TOD等地标项目实施。制定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打造城乡风貌余杭样板。发挥未来科技城“政治+经济”中心、良渚新城“世遗+文化”底蕴、大径山西部片“山水+田园”优势,建设各具风韵的城市区域。

四、2022年政府投资项目安排计划

(一)2022年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安排计划

按照“保续建、保重点、保民生、保急需、补短板”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需求,结合“项目、土地、资金、征迁”四要素保障情况,坚持量入为出、适度超前、统筹兼顾、民生优先,2022年拟安排区级(含平台)政府投资项目共270个,总投资1471.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0.54亿元(见表2)。其中:

1.新建项目。共83个,总投资339.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05亿元。依据《杭州市余杭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办法》,列入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共22个,总投资291.7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34亿元。其中3亿元以上需区人大常委会票决项目(不含安置房)17个,总投资278.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32亿元。

2.续建项目。共187个,总投资1131.9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9.49亿元。


表2:2022年区级政府投资项目拟安排情况汇总表

(单位:个、亿元)

序号

建设主体

新建

续建

合计

个数

总投资

年度计划投资

个数

总投资

年度计划投资

个数

总投资

年度计划投资


合计

83

339.05

51.05

187

1131.96

209.49

270

1471.01

260.54

平台合计

37

85.61

23.78

97

629.56

110.87

134

715.17

134.65

1

未来科技城

9

12.43

4.92

33

278.88

48.75

42

291.31

53.67

2

良渚新城

14

44.34

8.26

54

309.02

51.17

68

353.36

59.43

3

钱开区

14

28.84

10.60

10

41.65

10.95

24

70.49

21.55

区级部门及国有公司等

46

253.44

27.27

90

502.40

98.62

136

755.84

125.89

另有①镇、街道政府投资项目197 个,总投资 278.69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78.56 亿元。其中新建项目 62 个,总投资 34.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15.45 亿元;续建项目135 个,总投资 244.24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63.11 亿元。

②国有企业投资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540.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7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5个,总投资320.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02亿元;续建项目25个,总投资220.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9亿元。

上述2022年安排的区级政府投资项目、镇街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企业投资产业项目共计517个,总投资2290.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91.8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70个,总投资693.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4.52亿元;续建项目347个,总投资1596.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7.29亿元。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推动项目管理提质增效。一是夯实项目前期深度。优化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计划管理体系,强化计划衔接、统筹要素保障,提升项目安排科学合理性;二是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建立健全清单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周协调、月通报、季比拼、年评比”等,深入落实对账销号,形成闭环管理,保障项目扎实有序推进;三是完善投资管理维度。扎实推进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优化完善估算、概算审核工作机制,规范工程变更、投资调整、EPC管理等,不断提升政府资金使用绩效;四是提升谋划储备精准度。紧密衔接各项规划,精准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完善储备项目三年滚动接续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

附表:余杭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建议


附表:

余杭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建议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21年目标

完成情况

2022年建议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增幅(%)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5

2502.2

7.5

7


2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2.0

41.63

2.1

2


3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6.5

248.44

16.7

8以上


4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8.5

2125.48

6.7

7以上


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亿元

/

1605.70

4.1

7以上


6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

/

4.9

7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

676.3

22.7

8


8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元

5

348.58

34.3

6


9

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

(4.15)

3.96

(原余杭区口径)

(4.15)


10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507

(500)


11

新增上市企业

/

7

(7)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亿元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77184

9.2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亿元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48705

10.4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4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0

745.31

15.23

10


1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0

375.69

14.01

10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

5.08

(3)


17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控制在5.5%以内


18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完成市下达任务


19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化学需氧量

%

/

/

/

完成市下达任务

氨氮

%

/

/

/

二氧化硫

%

/

/

/

氮氧化物

%

/

/

/

注:()内为绝对值。

  声明:本文有删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