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王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年,也是余杭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紧紧围绕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为总牵引,统筹推进调区划、抓发展、优环境、惠民生、战疫情、保安全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2亿元、增长7.5%;完成财政总收入745.3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69亿元,分别增长15.23%、14.0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7184元、48705元,增长9.2%、10.4%。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省市前列。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入选“2021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位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

(一)区划调整平稳有序,开启了接续奋斗的新征程

划转拆分规范。在区委统一部署下,统筹有序推进各项调整工作。建立余杭、临平两区联席会议机制,完成财权事权、国有资产划分和债务划转,优化整合3家区直属国有公司,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67家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搬迁和近3000名干部划转到岗。落实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市民之家等迁建过渡,有序拆分综合办公平台等34个主要信息化系统,建成启用3个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分中心,完成行政区域界线勘定、档案移交等工作。

衔接过渡平稳。保持政策延续和审批服务衔接,兑付惠企资金43.9亿元,1426个事项实现“两区通办”,加强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平台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建设,实现政务服务标准不降、质效不减。厘清跨区项目管理体系,有序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水电气等公用事业移交衔接。树牢“大安全”理念,持续推进建设施工、道路运输、危化品、消防等九大领域“遏事故”攻坚,确保区划调整期间安全平稳。

运转履职高效。对照省市赋予余杭的新定位,编制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43个专项规划编制,促进行政区与功能区深度融合。制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召开全区创新发展大会和数字化改革攻坚、靓城行动、教育奋进、西部富美等“五大计划”动员推进会,推动各项工作实起来、跑起来、快起来,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二)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塑造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创新载体提档升级。建成投用之江实验室一期、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一期等产学研平台,加快推进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中法航空大学等项目,签约落户浙江脑机交叉研究院。人工智能小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梦想小镇输出模式入选全省首批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案例。钱江经济开发区被评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下转第3版)  (紧接第1版)迭代升级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孵化载体32个、物理空间158.83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以上企业创新联合体10家。

创新生态日趋成熟。创设招才局,发布“未来之星”百千万人才引培计划,成立国际青年科创联盟,挂牌全省首家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落户省港澳青年人才服务中心,新引进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31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955名,人才总量突破31万,人才总量、增量持续领跑全省。新增省市领军团队4个、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扩大校地合作“朋友圈”,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8所重点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成功举办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等品牌活动50场。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落户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3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江、良渚、湖畔实验室等单位获省科学技术奖15项,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神威量子模拟器获“戈登贝尔奖”,夺得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新增上市企业7家,累计22家。启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7家,位列全省第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92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家。强化品牌建设,新增“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0家,发布浙江制造标准6项,授权专利15481件,申请PCT国际专利187件。

(三)产业质效持续提升,壮大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数字经济持续领跑,推进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05.7亿元。未来科技城创建省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蝉联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全省第一。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70.5%,健康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8%。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启动未来产业先导区(人工智能)建设,“余杭人工智能产业群”入选第一批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8.44亿元、增长16.7%,新增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家。

产业项目加速落地。持续开展季度“双集中”活动,集中签约强新科技、润丰氢能源、美的电商总部等重大项目225个、总投资109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集中开工字节跳动、钉钉总部等重大项目95个、总投资708亿元,6个“152”工程、38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全链条布局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推进菜鸟网络总部及智慧产业园、vivo全球AI总部、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5.63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46.38亿元、增长56.5%。实际利用外资11.51亿美元,总量位列全市前列。

产业支撑坚实稳固。制定覆盖企业、人才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落实减税降费,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164.78亿元,惠及企业174.01万家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力度,新增各类助企贷款207.7亿元、增长30%。利用政策性资金杠杆,累计撬动社会投资390.32亿元。加强空间要素保障,出让工业用地625亩,盘活“三块地”1.5万亩;出台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梧桐计划”,启动3个工业园试点,打响“3年有机更新6000亩工业用地”的攻坚仗。加强闭环式、滴灌式精准服务,畅通联企助企服务链条,解决企业各类难题1.92万件。实现货物出口总额325.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6.3亿元、网络零售额1521.14亿元,分别增长35.6%、22.7%、35.0%,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四)城市建设拉开框架,迈出了对标一流的新步伐

描绘城市规划蓝图。修编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完善“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空间新格局。高标准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未来城市及中心片区空间概念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精细谋划未来科技文化中心、钱江经济开发区南部创新创业区、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等6个重点片区建设。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10个,科学管控区域建筑风貌。完成“四横三纵一湖多支”的梦溪水乡河网体系水利专项规划编制,改善核心城区生态水环境。

加快城市建设节奏。实施靓城行动计划,建设项目394个、年度投资约290亿元。启动梦溪水乡、南湖、北湖综保工程、国际体育中心招标和五常大道、运河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良渚中央商务核心区综合提升、文一西路、莫干山路快速路等项目推进,完成未来科技城7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运溪高架、220千伏科创变输变电等项目投用,配合区内地铁、杭州西站和湖杭铁路等重大项目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2.3万平方米,闲林老街精彩开街,8个镇街获评美丽城镇省、市样板,5个社区入选省级未来社区创建试点。公开出让经营性用地1867亩,其中住宅用地1060亩、商办用地807亩,全力保障职住平衡。

提质城市管理内涵。优化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平台、镇街、部门管理权限,提高核心区域管养标准。开展“迎亚运”城市环境专项整治行动50轮次,整治问题点位2.48万余个,提升城市部件3.85万余处。拓展停车资源,新增公共停车场(库)15个、泊位1980个。深化垃圾分类,创建省级示范片区1个、示范小区(村)23个,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狠抓渣土治理,新增消纳场地95个,消纳能力达252万立方米。强化违建整治,拆除违建1897宗、96.6万平方米。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整改点位2446个,建成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样板10个。

(五)生态环境擦亮底色,彰显了美丽余杭的新魅力

污染防治坚决有力。成功承办“浙江生态日”活动,全面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93件主办信访件整改销号。开展“绿色风暴”行动,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797个。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84.3%,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6%。径山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5.6公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实现全覆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控以上断面水质I-III类比例达100%,成功创建3条省级美丽河湖。完成69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美丽乡村提质扩面。紧扣“四张清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成功入选市级第一批共同富裕试点。实施西部富美计划,推进美丽乡村“1510”示范创建项目10个,扩面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85个,创建市、区级数字乡村样板14个,鸬鸟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入选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3A级以上景区镇街5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8个,入选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改造绿道33.03公里,径山(双溪、小古城村)绿道获评“浙江最美绿道”。实施“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建成“四好农村路”63条、105.55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

低碳转型扎实推进。汇集226家企业碳账户数据,完成5家企业节能改造。未来科技城列入全市首批低碳园区试点,钱江经济开发区入选全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7家单位获评全省首批低(零)碳乡镇、村社试点和绿色低碳工厂。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新增新能源公交车60辆、公共充电桩398个,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装机容量21兆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新增绿化2276亩,森林覆盖率达45.73%,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园林城镇4个。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应了共建共享的新期盼

公共服务优化供给。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计划,新投用学校项目23个,增加学位2.3万个,引培省市级名优教师186人,新增省现代化学校6所,全市率先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转登办结等“双减”任务。深化健康余杭建设,启动浙一医院总部二期项目,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搭建全国首个医共体无人机物流运行网络,医共体余杭模式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一老一小”服务稳步提升,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家,入选全省唯一养老助餐试点区;建成示范型儿童之家40家,新增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14家、托位202个。

民生保障牢固有力。深化稳就业举措,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7992人次,新增城镇就业50787人,登记失业率2.34%,获评省高质量就业村(社)3个。加强住房保障,保障房开工5.7万平方米、竣工11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88.83万平方米、竣工75.27万平方米,回迁安置2504户。创建国家级“示范型”、省级“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140个,规范提升星级“残疾人之家”7家。完成村级留用地安置245亩,扎实推进与苍溪县、稻城县、柯城区、长春净月高新区等地区的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对口合作。

文体惠民精彩纷呈。良渚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良渚博物院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瑶山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中央公园和郁宅港景观提升工程。径山镇(茶文化)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五届径山禅宗祖庭文化论坛暨径山万寿禅寺重修落成活动成功举办。瓶窑镇、余杭街道分别入选省级、市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建成“余阅”空间20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70余场,新建区级全民健身场所59处,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名单。

(七)风险管控落实落细,取得了平安善治的新突破

疫情防控更显精细。及时调整完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指挥部,高效运转指挥,压实“四方责任”。强化精密智控,开展区域协查和自主排查3357批次10.38万人次,完成核酸检测86.57万人次,落实集中隔离1.2万人次。坚持闻疫而动,紧盯重点场所、环节、人员,从严从紧落实社会面防控,督查点位2.73万家次,整改问题1300余个。筑牢群体免疫屏障,完成新冠疫苗接种268.98万剂次,高分交出“12.7”杭州突发疫情大考答卷,全年无新增本土病例。

基层治理更富成效。圆满完成平安护航建党100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维稳安保任务。建成运行全省首个数智治理中心,整合接入多跨场景10个、物联感知设备11.4万余个,实现“一屏观全区、一网治全城、一键管应急”。深化基层民主协商,创新开展城乡社区“微自治”项目14个。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受理、源头化解,调解纠纷1.6万余件,国家、省、市三级交办重复信访件综合化解率达99.75%,成功创建无信访积案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有效警情下降2.55%,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量下降16.62%。

安全底板更加牢固。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组建安全生产联盟24个,排查整治隐患2.4万余处,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分别下降16.7%、11.1%,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下降28%。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基层防汛防台“5+1”体系全覆盖建设,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烟花”及梅汛期强降雨等大战大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挂牌成立基层应急(消防)管理站12个,完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18处,实现100%可视化。建成学校食堂“阳光厨房”248家、农村家宴“放心厨房”7家,创建省级放心农贸市场5家。

(八)政府建设变革重塑,展现了奋进赶考的新气象

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要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整改上级巡视反馈和“七张问题清单”涉及的别墅违建、“非农化”“非粮化”等政府类问题35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坚持政府过紧日子,非重点、非刚性等一般性项目支出压减10%。践行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数字改革成效迭出。深入实施“创景计划”,以“大场景小切口”为抓手,建成上线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典型意义的重大应用,31个场景入选省级以上试点,8个项目入选省揭榜挂帅名录,形成75项理论制度成果。“城市CT”在省数字化改革例会上演示,入选全省最佳应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归集数据65.2亿条,总调用量超15亿次,考核获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亲清余杭”,实现“一网通办”事项1000余项,政务服务2.0网办事项比例达85%以上,入选“2021中国数字治理百佳县市”。

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强化监察、司法、审计、舆论和社会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55件、政协提案280件。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3个,入选司法部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余杭经验写入2021年中国《法治蓝皮书》。在全省率先推出行政复议员机制,调解成功率67.03%,创历史新高,获评法治浙江(法治政府)示范区。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支持工青妇、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履行职能,统计、档案、邮政、气象、外事、老龄、公积金、地方志、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共建、民族宗教、港澳台侨事务等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解放军、武警驻余杭部队和驻余杭各直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余杭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面对百舸争流新格局,领先优势不够稳固的问题有待破解;面对重塑升级新趋势,产业结构不够平衡的问题有待破解;面对未来样板新标准,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的问题有待破解;面对多元需求新期待,公共服务不够优质的问题有待破解;面对除险保安新目标,事故防控不够精准的问题有待破解;面对踔厉奋发新征程,政府变革不够深刻的问题有待破解。

为此,我们必须强化“短板就是优化空间,弱项就是发展潜力”理念,坚持“六破六立”,树牢“六个意识”,对标“六大行动”,用真抓快干破题,用实干实绩作答,答出“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自信,答出“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干劲;答出“破旧立新、变革重塑”的思路,答出“行之有效、实之又实”的办法;答出“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方向,答出“对标一流、赶超一流”的未来;答出“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的状态,答出“战必战胜、创必创优”的决心。

2022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将召开。做好今年工作,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数字化改革,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动“六大行动”落地见效,聚焦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辐射全省的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纵深推进“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建设,奋力争当展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努力为省市发展大局贡献更大余杭力量。

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财政总收入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奔跑新余杭,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今年目标,我们将坚持“实”字当头、“早”字挺前、“干”字为要,抢开局、抓重点、强攻坚,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放大创新策源核心的能级优势,努力在铸强发展引擎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厚植创新发展源动力。坚持“四个面向”,培育高质量科技战略力量。举全区之力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推进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建设,支持之江、良渚、湖畔三大省实验室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打造数字反应堆、多维超级感知、智能计算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挂牌落户临港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深挖浙江大学、北航创新研究院、中电海康等名校名院名企资源,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加强产学研协同,支持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硬核”技术,积极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省级“尖峰、尖兵、领雁、领航”攻关计划,入选省级以上研发攻关计划项目15项以上,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实施“雄鹰计划”“双百计划”“凤凰行动”,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3家、上市企业7家以上。落实“翱翔计划”计划,招引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200名、青年人才2000名、储备人才40000名,人才总量达到35万名以上,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制定,培育品牌企业12家以上、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以上,力争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7000件。

营造创新创业好生态。加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打造覆盖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体系,建好用好“亲清在线”“E企成长”“上市一点通”等多跨场景应用。提质扩面“大孵化器”,新增孵化载体30个、物理空间160万平方米,创建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5个。鼓励国有平台参与产业空间开发建设,推进“供地”转“供楼”,保障科技项目落地和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放大全球人工智能大会、科技人才周、国际人才月等重大活动效应,强化人才项目招引集聚,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吸引更多创新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放大一流营商环境的综合优势,努力在激发市场活力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大力度推进惠企助企。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精准制定、适时完善、落细落实纾困惠企、扶优扶强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等措施,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力争为市场主体减负150亿元以上。积极引导金融系统向市场主体合理让利,强化小微企业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和政策担保力度,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一步发挥转贷周转资金“四两拨千斤”效用,力争政策性担保规模超6亿元、涉企转贷金额超10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3000万元。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和服务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全方位创优发展环境。实施“黄金68条”产业扶持政策和“黄金20条”人才扶持政策,安排产业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以“黄金政策”吸引“黄金资源”。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扩大高技术领域利用外资规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全面推进极简审批许可、便利开办登记,加快实现商事主体登记“零干预、零材料、零费用、零跑动”,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培育机制,确保全区新设企业增长15%以上。推进“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智慧秒批”改革试点,促进电商便利化登记、园区化管理、秘书化服务。全链条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确保平台经济合规有序发展,维护好公平竞争环境。

多举措激活市场消费。完善商贸激励政策,持续激发线上线下消费活力,组织开展区域性促消费活动50场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8%、15%以上。培育壮大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加快构建“一主一副综合中心、五大区域中心、N个村社网点”的商业空间布局体系,推进商业设施配套、步行街改造、智慧商圈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智慧物流体系,打造放心无忧的消费大环境。聚焦40家新锐品牌榜单企业,加大链式招引力度,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三)放大产业要素集聚的高地优势,努力在经济质效齐升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紧盯北上广深加强驻点招商,创新开展敲门式、小分队等多元化招商。聚焦数字经济、新制造业“双引擎”,对照110家靶向清单,招引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7个,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建立动态跟踪机制,推进48个省、市重点实施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千亿。统筹土地“三个计划”,做地、储备、出让分别达到2000亩、2200亩、2500亩以上,完成土地出让成交额超400亿元。坚持高标准分类推进,有机更新工业园区10个,腾出工业用地3000亩,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用好季度“双集中”,积极盘活“三块地”,常态化实施“拿地即开工”。

加速打造产业集群。坚持产业导向再聚焦,重点打造“四高地一基地”。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2.0版,发挥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示范作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新一代通讯和物联网技术等关键产业,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高地,突出“数字+生命健康”创新极,集聚壮大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大数据等生物医药产业,建强数字健康产业园、生命科技小镇等载体,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10%。打造全球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聚焦新材料、车(飞)联网、元宇宙等前沿产业,推进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量子通信技术在5G、互联网安全、无人驾驶等领域产业化应用,力争培育一批“新星”产业群,办好全省首届国际未来产业峰会,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全球智能装备产业高地,聚焦集成电路与智能硬件、大型成套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全面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新增“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8家以上。打造全球科技企业和顶尖人才创新研发总部基地,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新引进合作顶尖投资机构5家以上;发挥海内外重点城市招商中心、引才站作用,引进优质人才项目30个以上,招引科技企业研发总部项目50个以上。

筑牢平台发展阵地。协同城西科创大走廊、云城,统筹三大产业平台错位布局、联动发展。未来科技城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产业,招引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0个,顶尖人才16名,重点推进字节跳动、OPPO、vivo、钉钉等项目,确保创建省级高新区,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良渚新城聚焦数字文化、生命健康、总部经济“2+1”产业定位,重点推进通运路以南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杭北科技园、中央商务核心区等项目,建强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数字文化产业增长10%以上,新增创新物理空间60万方,全力打造城北新中心、产业新高地。钱江经济开发区聚焦智能制造,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润丰氢能源、海纳智能等项目,实现产业投资20亿元以上,加快开发区整合提升步伐,向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方阵迈进。同时,提质发展梦想、梦栖、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省级特色小镇,梯度培育小镇集群,打造特色小镇2.0版。持续发挥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桥头堡”作用,举办合杭梦想小镇开园活动,加速长三角高端资源汇聚余杭。

(四)放大空间格局重构的裂变优势,努力在打造一流城市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以全域视野抓空间规划。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好“三线三区”。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完成4.3万亩耕地功能恢复,向上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00亩、异地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000亩以上,优化未来发展用地空间。完成《未来城市及中心片区空间概念规划》编制,细化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瓶窑新城等3个核心片区城市设计。启动城西片、东部片、西部片12个镇街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产创空间布局》《生态空间格局》等6个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覆盖率70%以上,努力做到多规融合、“一张蓝图”管全域。编制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湿地水城”三年行动计划。

以国际标准抓品质提升。深化靓城行动,实施项目130个、完成年度投资82亿元,加快城市美丽蝶变。提速重大城建项目,启动国际体育中心、杭州中环、余杭塘路、良睦路、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梦溪水乡、南湖科学中心等项目推进,完成地铁3、4、10号线、5号线二期、机场快线、杭州西站、湖杭铁路以及文一西路、留祥路西延、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周边整治提升工程、运溪高架文一西路匝道等项目投用,保障西站南北综合体“金手指”“金钥匙”、双铁上盖TOD、三站换乘TOD等地标项目实施。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创建美丽城镇省市样板2个以上,建设省级未来社区3个,建成城乡风貌示范区4个。完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新增新能源充电桩300个,建成综合供能服务站2个、5G基站300个。

以绣花功夫抓精细管理。全力做好杭州亚运会服务保障,完成“迎亚运”道路建设12条,实施亚运场馆周边整治改造项目,实现“办好一场会、提升一座城”。调整优化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城市管理体制,提升约32平方公里城市管理核心区管养标准和环境品质,加强城市环境长效管理,打造标杆示范街区3个、道路6条。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成城市无障碍环境设施点位改造2500处以上。争创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保持生活垃圾进场总量零增长。巩固无违建创建成效,拆除违法建筑50万平方米。持续改善城市运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600个,治理重点城市内涝点16处。

(五)放大绿色低碳发展的环境优势,努力在创优生态文明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高标准推进督察整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持续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确保全部对账销号清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蓝天”行动,空气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PM2.5浓度维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深化“碧水”行动,动态清零劣V类河道,攻坚提升16条水质不稳定河道,启动良渚自来水厂、仁和净水厂、余杭污水处理厂四期等项目,确保市控以上断面水质I-III类比例达100%,力争再夺“大禹鼎”;深化“净土”行动,实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理率达到100%,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全面推行企业“环保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加强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保护。

高质量落实双碳建设。实施碳达峰行动计划,谋划33项任务、9大特色场景,稳步推进六大领域有序达峰。推进企业节能改造和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单位GDP能耗指标保持省市先进水平。加快低碳示范试点建设,建设低(零)碳镇街、园区、村社3家以上。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城市建成区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500亩、国土绿化1000亩。建立完善企业碳账户,加速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建设,确保全省减污降碳协同项目试点取得实效。

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打造径山茶、瓶窑粮蔬、仁和渔业等6条农业全产业链,争创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深化“千万工程”,制定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行动计划,推进10个市级未来乡村试点村建设,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0个,争创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区。提质扩面景区镇街、景区村庄建设,实现美丽乡村“颜值”变“产值”。推进新陡门闸站、石门水库、十里渠综合整治等水利项目建设,创建省级美丽河湖2条。

(六)放大中华文明圣地的人文优势,努力在繁荣文化事业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做强“三大文化”品牌。高标准做好良渚、运河、径山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厚植余杭文化底蕴。持续擦亮中华文明圣地“金名片”,完成《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持续办好“杭州良渚日”,开工建设良渚博物院二期、沈括科技园等项目,推动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老虎岭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深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良渚生态艺术岛、于谦廉政文化陈列馆、良渚滨河景观带、仁和红色田园等项目建设,推动运河沿线的非遗项目串珠成链,争创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打造径山诗路,举办中国茶圣节,启动创建径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径山主题文旅项目7个。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修缮文保单位10处。推动非遗项目“文化基因解码”,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名录项目2个。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与互联网、旅游、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深挖头部企业资源,加强与优质文化基金合作,引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10家以上。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设立2亿元余杭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鼓励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支持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剧《梦想城》等影视作品摄制,力争在省级卫视播出。举办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活动,推动中国美术双年展落户。建设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良渚数字文化社区、万劢德数字文化创意中心等重点区块打造,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加快“1010”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实现旅游总收入124亿元、增长4%以上。

激发精神文明动力。深化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相约”“美丽洲”系列文化活动200场次、“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1000场次以上。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行动,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区。抢抓杭州亚运会重大机遇,持续擦亮余杭“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开展体育赛事活动100场次以上,新建、改建各类运动场地70处、绿道20公里以上。加快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培育“浙江文化标识”项目,启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图书馆、文化馆、剧院等过渡性区级公共文体场所对外开放。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尚,实施先进典型群像选树计划,持续开展“美丽余杭人”等“最美”系列活动。

(七)放大平安余杭建设的治理优势,努力在风险闭环管控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推进数字化改革。聚焦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孪生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系统重构、流程优化、制度重塑,创新谋划区级典型场景、重大多跨场景,力争入选省级揭榜挂帅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一批有余杭辨识度的硬核场景应用和成果集成体系。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依托城市大脑和基层治理四平台,高效运行数智治理中心,加快推动“152”体系架构向“1512”架构迭代升级。深化政务服务2.0应用,加快建设未来大厅,实现社保、人才、置业等7类服务“一件事”办理,方便群众办事“就近跑一地”。加强数据保护,切实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公共安全。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强化“源头查控+快响激活+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全面落实“七大机制”,开展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区域“人物同防”与闭环管理,切实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等应急处置能力,全力推进“无疫社区(村)”创建工作。深化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构建“1+16”安委会+专委会的组织体系,落实“区级30日+镇街15日”隐患曝光整改机制,动态开展工矿商贸、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等8大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实现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负增长”。夯实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应急(消防)管理站12个,提升自然灾害领域“防抗救”一体化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以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杭州亚运会为主线,深化三级社会治理中心、迭代基层治理四平台、拓展提升全科网格,全力打好平安领域“五场硬仗”,持续擦亮平安建设全国示范区“金名片”。高质量建成上线“浙里平安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平台”,新增智能监控、传感设备1.6万个以上,实现“余杭建设、全省复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持续增强社会治安掌控力。全力抓好除险保安,管控房产、教育等各领域风险,做好网贷风险出清和资产处置工作,狠抓网络电商、私募基金、预付卡消费等新业态衍生问题整治。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行动,持续健全领导下访接访、重复访和积案包案化解以及首访负责制等机制,推动信访积案逐一销号、动态清零。

(八)放大公共服务补短的后发优势,努力在改善民生福祉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

示范先行共同富裕。制定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推进“支点计划”,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8以内。推进村级留用地安置清零三年行动收官,完成村级留用地安置898亩。实施“强村兴业富农三十条”新政,深化“1+5”山城协作联合体建设,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营收100万以下相对薄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10%以上。

补短提质公共服务。实施《余杭区新建类教育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引培名优教师100名,引进30所以上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打造省现代化学校等示范标杆学校10所。优化医疗资源供给,规划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医院项目,建成投用良渚医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7个,保障浙大一院二期项目建设。加强住房保障,安置房、公租房、人才房开工5500套,竣工8560套。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建设高质量就业城区,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有效缩减欠薪案件。关爱“一老一小”,实施“养老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计划,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营造育儿友好环境,实现镇街未保站、村社未保点和儿童之家全覆盖。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率100%。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立足新时代,践行新使命。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彰显争当展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的余杭担当,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打造变革效能型政府。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争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坚决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和“七张问题清单”整改。优化三大平台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平台与部门、平台与镇街权责关系。健全政府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强化清单化、闭环化管理,通过“比武赛马”“利剑督查”等活动,推动政府行政机制和效率变革,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

打造团结法治型政府。坚持在区委领导下,不断增强政府系统内部凝聚力和执行力,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步调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创佳绩。认真执行区人大决议,支持区政协履行职能,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加强监察、司法、审计、舆论、社会监督。强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构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深化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法治化管理体系。持续优化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打造廉洁服务型政府。扛牢扛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范,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确保一般性项目支出只减不增,努力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深化“三服务”2.0,落实领导干部“九个一”联系制度,带头进企业、入基层、访群众,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持续释放惠企便民红利。

时代的使命神圣而光荣,人民的期盼殷切而厚重,我们将保持奔跑的状态、奋斗的姿态,以“踏实、务实、扎实”的好作风抓落实,以“苦干、快干、大干”的精气神干事业,以“攀高、比强、赛优”的进取心创一流,用实干书写精彩,用奋斗赢得未来。

各位代表,栉风沐雨新征程,砥砺奋进续华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不畏艰难,永远保持奋进,锚定奋力争当展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排头兵,为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声明:本文有删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