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瑚滢 通讯员 刘龑)浙江省林业局日前下发《浙江省林业局关于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浙江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浙江森林氧吧名单的通知》,余杭区荣获全省唯一一个“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县”称号。此外,良渚街道、黄湖镇获“省级森林康养名镇”称号;塘埠村等5个村社获“省级森林人家”称号;仙岩村等9个单位获“森林氧吧”称号。
余杭是“中国竹子之乡”,现有竹林面积31.42万亩,其中,毛竹林20.98万亩,早竹6.18万亩,苦竹、淡竹、哺鸡竹等小径竹4.26万亩。
这是一座“绿色富矿”,如何“点绿成金”实现共同富裕,是余杭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盘活笋竹资源价值 做优一产
眼下正是给春笋覆盖的时节,在瓶窑镇牛头山早竹笋栽培基地,工人正忙着给竹林“盖被子”,先铺上5厘米厚的麦壳,再盖厚约10厘米的砻糠。“砻糠、麦壳等天然有机物覆盖增温,可以让竹林早出春笋,在冬季提前上市。”基地负责人刘彩凤告诉记者,得益于政府开展的“一亩山万元钱”行动,专家现场指导给出这些秘诀,让农户明白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如今春笋是越种越好。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周边径山、黄湖、瓶窑等地100多户笋农也学起这一模式,大大增强了本地早竹笋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盘活余杭笋竹资源价值,在种植、采收、销售等多个环节,政府都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积极推广竹林高效栽培、林下种植复合经营等经营模式,鼓励本地“土专家”分享种植经验;创建区级早竹笋基地、区级毛竹笋基地,连片50亩以上的分别给予每亩每年200元、80元的补助;鼓励村级初级加工点、备案企业定向收购本区毛竹材,并给予一定补助;鼓励“机器换人”,对首次引进且总投入10万元以上的农业林业设施装备,给予70%补助,最高可补助100万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挖掘竹子附加值 做实二产
“笛二代”黄毓伴着笛声长大,不仅吹笛、制笛技艺了得,还帮助家乡竹笛打开销路。在她自家的“卫东笛箫社”,有10余位制笛师傅,每年手工生产竹笛2万支左右。为了拓宽销路,她成立了“竹韵”“黄卫东”两个天猫旗舰店,商品涵盖初学入门笛、专业演奏笛、演奏收藏笛,价格在几十到几千元不等,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如今,余杭竹笛生产加工占全国市场份额85%以上,以竹笛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笛箫产品出口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行林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重点提升特色竹产品——竹笛的加工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鼓励支持竹笛加工业者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之路,通过“政府扶持+村集体自筹”方式,各竹业重点镇街利用闲置场地建起不少笋竹初级加工点。同时,我区加快构建竹业循环绿色经济复合产业链,强化笋、竹加工废弃物利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这些政策推出的背后,蕴藏的是余杭持续改善环境、优化产业升级的决心,更代表着用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信心。
提升竹乡文旅价值 做新三产
“20世纪90年代,连大学生都不认识竹笛,现在竹笛吹奏成了中泰小学生的必修课。”54岁制笛艺人黄卫东告诉记者,杭州竹笛行业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12所高校联动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教育资源、活动信息等优势共享,让余杭竹笛吹彻神州大地。
未来,余杭竹产业将走向何方?政府早已看准方向——以自身环境资源特色优势,做深做细竹笛文章,以三产融合提升竹乡文旅价值。与之相配套的竹笛非遗手作体验点、竹笛文化博物馆、笛箫演艺培训中心等陆续建成,笛音缭绕间,余杭百姓享受产业兴盛的同时,也浸润在丰富的精神文明中。
近年来,余杭利用区竹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这一平台,整合竹产业品牌资源,打造“竹乡余杭”区域品牌;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将竹类资源开发利用与文旅挖掘有机结合,“中国竹乡”生态旅游区逐渐成形;余杭乡土的竹文化也吸引不少文创名人、文化传媒名企机构入驻,竹文创特色产业业态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为余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