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总揽未来五年浙江奋进的方向路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

面向未来,余杭区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为支撑,积极布局前沿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破题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

锚定“四高地一基地”

如何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是摆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的余杭面前的必答题。

余杭给出的解答,便是打造“四高地一基地”——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新一代通讯和物联网技术等关键产业;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高地,突出“数字+生命健康”创新极;打造全球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聚焦新材料、车(飞)联网、元宇宙等前沿产业,加快量子通信技术在5G、互联网安全、无人驾驶等领域产业化应用;打造全球智能装备产业高地,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高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和智能机器人产业。

余杭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余杭的未来产业布局,可以理解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打造“升级版”和“融合体”。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向前沿、硬核领域迭代,超前布局,实现二次爆发。另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赋能,实现制造向智造迭代、数字与生命健康融合。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人才。余杭提出打造全球科技企业和顶尖人才创新研发总部基地。目前,余杭人才总量已达31万。

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去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是重点之一。余杭积极探索。

近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7个首批省级产业大脑信息业分区细分行业产业大脑,由余杭区政府、赛目科技和这里飞科技共同建设的无人驾驶产业大脑入选。

早在2019年,余杭就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开展无人车模拟仿真测试,开放用于智能网联车辆测试道路。2020年,以余杭区为试验运行主体,杭州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城市商业化运行的试验区。

目前,余杭区正深入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无人驾驶城市场景中的应用。比如,今年率先将无人驾驶航空器应用于核酸检测样本运送,已开设若干条常态化配送航线。

“迅蚁科技”无人机运输标本

此外,余杭以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攻关项目为制造业升级切入口,打造“未来工厂”多种形态。比如,在近日公布的浙江省数字工厂标杆企业认定类和培育类名单中,就有同花顺、菜鸟供应链、申昊科技、华坤道威和中移信息5家余杭企业入选。再如,在近日公布的2022年度杭州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攻关项目库、“未来工厂”项目库中,余杭分别有45个和31个项目入选,居位居全市前列。

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构建多元未来产业矩阵

日前,浙江省第四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公布,杭州余杭未来网络新产业平台成功入选。据介绍,该平台分为东西两个区块,规划总面积7.6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网络芯片、未来网络软件以及各类应用终端产品,加快推进车(飞)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商贸、智慧医疗在内的未来网络应用生态体系建设。

建设未来网络新产业平台,便是余杭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通过平台建设,余杭致力于打造“研发设计—创新成果转化—终端制造—示范应用”为一体的智能网络产业链。力争到2030年,全区未来网络产业营收超过1500亿元。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结合被认为是未来发展趋势,下一代互联网新形态也被称为“元宇宙”。

平台范围内的未来科技城,今年3月在全省率先发布“XR产业发展计划”,探索关键技术支撑,计划五年内培育XR上市企业5家,引培XR产业相关企业300家,扶持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项目100项。

XR空间站

在余杭的未来产业布局中,数字经济“升级版”是核心,但并非全部。各种未来产业布局,已在余杭遍地开花:依托天目山实验室,布局未来航空航天产业,瞄准航空研发制造、通用航空、无人机、前沿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依托涿溪实验室以及现有数字健康产业基础,布局脑与认知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通过引进关键人才,着手布局量子通信等量子科学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

余杭未来产业的塑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