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朱筱) 在余杭教育奋进的浪潮中,良渚第一中学不断追求新目标,探寻成功路径。“三年树立质量新形象,五年打造余杭初中新名校。”校长徐卫平坚定地说。

良渚一中始建于1958年,60余年来历经数次更名、搬迁,学校在一次次蜕变中焕发新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勤思好问、博学笃行的学子。“良渚一中有着光辉的过去。不负过往,继往开来,之后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将坚定目标,脚踏实地,努力打造与良渚文化理念、良渚新城发展相匹配的名校。”徐卫平告诉记者。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计,师德为本。徐卫平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举止不仅事关个人,更直接影响学生成长。“我每天早上6点多到校迎接学生,晚自修结束后会确认每个教室都没人了再回家。只要在学校,中午我就一定会去食堂给孩子们盛汤。”徐卫平说,“希望我的行为能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教师有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针对“双减”政策,良渚一中主动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提质强校方案和“2020-2022年三年发展计划”,制定出台具有自身特色的实施细则,打出减负提质“组合拳”。学校要求教师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布置前重精选与设计,布置中重进程与用时,布置后重全批与全改,认真落实反馈、讲评、辅导等环节,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同时,设立面向全员的学科工坊和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琢玉”社团,引入名师、特级教师、大学教授等提供培训指导,对症下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多管齐下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将开设多元的兴趣活动课程,来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在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需求,引进足球、编程、合唱、乐器等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一说起课程开发,徐卫平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还借助学校与良渚文化村隔河相望的优势,立足良渚文化宣讲基地,创新开发‘琢玉’课程,带领孩子们走进良渚博物院,学习良渚文化,主动承担起传播良渚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登高望远,砥砺奋进正当时;大步向前,乘风破浪创未来。”谈起良渚一中的未来发展,徐卫平表示,全体教师已做好准备,铆足干劲,全心投入,将“奋进”进行到底,为余杭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