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观池塘内栖息的鸭子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景观池塘 朱成琪/摄影

本报讯 (记者 宋晗语) 漫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随处可见的池塘清澈见底,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很难想象,在申遗之前,这里的水质并不好,池塘里绿藻、青苔泛滥,完全不成风景。”良渚古城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波说,“治理后的景观水域清澈度基本都能达到1米,水里的酸碱度、氮、氨含量全都达到地标III类水以上标准,不少还能达到I类。”

由于位于遗产保护地,池塘水面下七八十厘米处就是良渚文化遗存,要进行水质治理,不能使用化学方式,也不能采用机械作业。

浙江国泉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红晓介绍,遗址公园内的水治理采取两步走,首先是将“载体固化微生物”投放至水中,用微生物的“习性”来进行清污。“水里的污染物就是微生物的养分,当水质变差时,微生物会大量繁殖进行‘清污’;污染物被降解后,微生物会进入‘休眠’,避免了化学清污带来的次生污染,是最符合生态循环的治理方式。而且,微生物的使用时间也很长,能超过10年。”

污染物分解后,为了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治理团队在水中种植沉水植物。“这类植物有清水功能,同时又很受鱼类喜欢。我们将鱼苗投放其中,打通水底生态链,这样就构建起水底生态自净系统,一般的污染物都可以通过这套自净系统自行分解。”王红晓介绍。

仔细观察,公园内景观池塘边还种有香根草,有了它们,就不需要石块来做护岸。因为香根草本身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护岸”,也为公园景观增添了点睛的一笔。

如今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水面上不时有白鹭、野鸭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与五千年前良渚时期的水域之城交相呼应。为了更好地保留和体现历史文化应有的沧桑感和原生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用最生态、最科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五千年前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为特征的良渚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