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玺钧 通讯员 钟佳菲) “仓前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生活垃圾可回收率却一直停滞不前。特别是在产业集聚的园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外卖餐盒,因回收价值低、经常残留有残渣汤汁等,不能得到有效回收再利用。”仓前街道城建管理办主任谷建城告诉记者,自9月起,街道以低价值可回收物为切入点,探索“街道—园区—第三方回收处理公司”模式,并选取多个园区进行试点,探索生活垃圾减量的新途径。

昨日,记者在试点园区浙富·西溪堂看到,保洁人员正在将外卖餐盒从可回收垃圾中分拣出来,单独收置。“目前我们园区有60余家企业入驻,员工达6000余人,每天会产生60余桶垃圾,其中有许多外卖餐盒等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园区物业经理毛京介绍道,废木质、废软包装、废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与纸板箱、玻璃瓶等不同,需要经过规模化回收,集中处理才能重新获得循环使用的价值,因而常常被拒收。

“原先我们自行清理时,每桶垃圾需支付24元。而现在,保洁人员每天将垃圾中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分类出来后,街道会免费帮我们运送至第三方公司,每天可以减少10到20桶的开销。”毛京告诉记者。

“新模式实现了企业‘各自为政’到街道‘集中处置’的转变,后续还将在全街道37个园区进行推广。”谷建城说,“街道要求园区、企业设置更多垃圾分类设施,给予一定补助。希望个人、企业端能做到外卖餐盒饭菜无剩余,使低价值物的回收变得更加快捷便利。”

“新人涌进来,新楼立起来。我们更要提高‘新陈代谢’效率,把垃圾减下去。”谷建城告诉记者,仓前街道计划将生活垃圾可回收率从目前的50%提升到60%,实现每日减量25吨。

针对辖区内工地数量迅猛增长的现状,仓前街道在工地垃圾减量方面也同样作出布局。自8月起,街道组建专项巡查小组,定期检查104处在建工地,实现“检查、提醒、回头看、行政处罚、整改”的闭环管理,目前已对5处工地进行处罚,整改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