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忠良老师(右)和德令哈的孩子们

宣杭章老师在研究实验教学

(记者 刘丽雯)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提到教师,我们想到的是“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想到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是一个备受赞美,也值得赞美的职业。总有那么一些人,无论是在此处还是在彼方,坚持用心血浇灌心血,用灵魂触碰灵魂,陪伴着学生成长。

瓶窑一中数学老师闻忠良:

奔赴青海“仗剑走天涯”

“我在高中时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如果不是老师的耐心教育引导,我可能就考不上大学,我的人生也将完全不同。”闻忠良说,“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我希望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好老师,给学生带去温暖和希望。”

闻忠良确实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1999年,他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到现在已经过了22个年头。职业生涯里,他始终坚持着那份初心。今年3月,执教于瓶窑镇第一中学的闻忠良背上行囊,踏上奔赴青海支教的旅程,在海西州德令哈一中任初中数学老师。

辽阔的天,清澈的水,一张张淳朴而热情的脸,青海与闻忠良印象中别无二致,但在德令哈的教学工作却出乎他的预料。

“与我之前想象的不同,这里的硬件设施很不错,就是孩子既好管又难管。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一些牧民更倾向于原始的生产方式,对学习不那么感兴趣。到了牧忙、农忙的时候,学生几天不来上课都是很正常的事。”闻忠良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和其他老师经常家访,与他们的父母交流沟通。从3月到6月,最多的一户家庭他已经跑了5次。

学校并没有对老师的家访次数提出要求,但是闻忠良还是坚持能多跑一遍就多跑一遍,尽己所能让更多当地家庭重视教育。他始终认为,也许某一场走访、某一次谈话,就能对这些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上学期,有一个小女孩突然不来上学了。我之前了解过情况,她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爸爸过。她说更想去打工,多赚些钱来帮助家里改善情况。”闻忠良说,为了不让她过早脱离学校教育,老师们多次上门劝说,终于,这个星期的课堂上又出现了小女孩的身影。

一个学期下来,有付出,有温情。“这里的海拔在3000米左右,紫外线较强,孩子们跟我说要注意防护,不然过不了几天就高原红了。”闻忠良告诉记者,在孩子们的提醒下,他成功避免了高原红的“侵扰”,但很快又有新问题。

闻忠良说:“我平时上课用‘小蜜蜂’比较少,在杭州时不觉得有问题。但是来到德令哈后,就发现讲课中会突然喘气困难。孩子们很细心,他们就给我拿来了红景天,这是一种中药,类似于小树根一样,他们说泡这个喝对我有好处。”

“我从小在余杭长大,工作后一直没有离开过杭州,但我的心里一直有走边疆的情怀,想去看一看那里的世界。”闻忠良说,这次机会对于他来说,是圆了少年时代“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相处,带给他们关怀、知识,还有对东部城市的描绘和对未来世界的畅想,孩子们则给予他淳朴的感情和别样的生活,让他在天高地阔中丰富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梦想。两者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闻老师和学生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相信他的理想与热忱也会在这些孩子身上延续下去。

余杭中学物理老师宣杭章:

不仅要送教输血还要送培造血

连上远程视频,和妻子交流一天的见闻,给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讲益智小故事,来到阿克苏不到一周,宣杭章就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周末才难得有跟妻女视频闲聊的时间。

9月4日,任职于余杭中学的宣杭章作为杭州市第十批第二期援疆教师的一员,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将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担任物理老师。

今年是宣杭章从事教育工作的第11个年头,谈及为什么申请去新疆支教,他说:“支教是我从大学时代就有的想法,我的妻子也很支持我。我曾经有过新疆自驾游的经历,当时同行的一位老师三年前就申请了来阿克苏支教。”朋友的做法点燃了宣杭章埋藏在心底的热情,他抓住这次机会,成为了赴疆支教老师的一员。

经过多年的支教援建,阿克苏的教学设施已经非常完善。“这里并不缺老师或设备,缺少的是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宣杭章说,“在教科研方面,他们急需人才。”

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宣杭章不仅要教学生,也要教老师。通过“杭阿师徒结对”的方式,宣杭章将对5名当地老师提供指导,与他们一起探索适合阿克苏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他把接下来的工作分为两大块:一是建立起资源库,二是搭架创新实验室,这样不仅能发挥援疆支教送教、输血的特点,还将建立起送培、造血的机制。

还有许多支教老师正在与宣杭章做着同样的努力,姚琴就是其中之一。姚琴老师从18岁走上幼教岗位,如今已48岁,此前任职于仓前中心幼儿园,是孩子们口中的“姚妈妈”。

“姚妈妈”与宣杭章同批来到新疆,将在浙江省教育厅援建的阿克苏教育学院之江实验幼儿园担任老师。姚琴告诉记者,她随身携带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科研材料,打算协助园长做好谋划规划,解决实际困难。

“我要把在余杭这些年所得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带到阿克苏,将这些知识用在师资力量培训、环境建设等方面。我将尽我所能地让它慢慢渗透进阿克苏幼教事业的方方面面。”姚琴告诉记者。

今天,援疆老师将要给当地学生带去第一课。他们将带着教书育人的蓝图,以全新的姿态站在全新的学生面前。

记者手记

育人没有止境,成长从无终点。也许对扎根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学生光明的前途就是最好的表彰;而对于那些懵懂的少年,获得拥抱未来的能力,就是他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大的期待。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开始,在这个教师节里,学生和老师们满怀期待、携手向前。而在并不遥远的未来里,我们将看到一片累累硕果,绘就万紫千红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