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风光旖旎
余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
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应用培训班
农文旅融合创意活动
首届植保无人机大赛 倪明伟/摄
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共同富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伟大的中国梦。随着《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发布,浙江省将通过五年努力,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先行示范。
勇立潮头,顺势而为。余杭围绕打造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余杭样板”目标,启动“产业促共富、建设促共富、帮扶促共富、农村改革促共富、数字促共富”五大促共富行动,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区“三农”工作新跨越,奋力打造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上半年,全区夏粮播种面积9.72万亩、同比增长30.6%,总产量2.86万吨、同比增长38.2%,实现增产丰收;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83亿元,经营性收入3.26亿元,村均227.9万元;同时,我区获评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码一证”数字化监管模式获得省市肯定。
本报组稿 李书畅 钟玉良
数字赋能 引领“智慧农业”步入新时代
当前,过去农民“看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在被“数字化”所颠覆。在余杭,数字农业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数字”,正在转变余杭乡村的发展格局。
数字,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正式推出乡村数字新基建2.0版本。余杭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升级,正完成从人工到全自动的跨时代转变。各镇街、各行业领域2098路视频监控的新建,725路视频监控的升级改造,让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数字,正在不断为新时代农民“减负”。在农业科技应用上,引进首台无人收割机,无人机飞防队伍服务面积达20万亩次以上。余杭区种粮大户承包面积地理信息及规模种粮补贴线上申报平台正式上线,在土地流转集约化、规模化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农民只要拿出手机点一点,便可以随时了解农田位置、种植面积、承包合同、种粮补贴等信息。农业种植“按图索骥”,种粮补贴“精准发放”,惠及全区350个规模种粮大户、总种粮承包面积10万余亩。
数字,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是“从农田到餐桌”的重要民生问题。余杭积极构建“一码一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模式,以“农安码”和“农安合格证”为载体,打通农产品生产交易信息数据链,并在全省率先推行对地产农产品全主体覆盖、全过程管控、全链条追溯的数字化监管模式,让“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更安全、更放心。目前,全区已累计建立171家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室;所有67家农资经营门店投入品实名制刷脸购买全覆盖;完成生产主体赋码登记19824家,其中544家规模主体全覆盖。2020年,全区开展各级定量监测1365批次,合格率98.68%,并荣获“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卫士集体”称号。
数字,正在不断提升乡村的幸福感。“把农博会搬到网上”为广大市民采购年货、土特产提供了新渠道。今年元旦期间,余杭区首届线上年货节开幕,共吸引90多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参与,农产品种类达400多种,累计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随着“禹上金扁担·农管家”智慧服务平台的上线,曾经奔走于各个行政窗口的农民们,可以“足不出户”办理。创新数智金融服务模式,普惠“三农”发展。“跟着节气游乡村”被列入第一批“先行先试”省农业农村厅多跨应用场景,“禹上金扁担”被区级列入了“创景计划”首批应用场景重点培育库。
三产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富美新样本
“产业强则乡村兴”,余杭以“强村惠民”为己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革新和提高重要农产品保供综合能力,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拉长和完善产业链,把更多农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村、留给农民。
余杭坚持以生态保护和公益文化为主线,围绕“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治、未来村民”五个场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新老村民参与的未来乡村发展模式,构建有舒适感、获得感、归属感、安全感和未来感的新型乡村功能单元,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未来乡村实验区”。
做实做优环境建设、文化植入、产业培育三篇文章,以全域景区化打造大径山美丽乡村核心样板区,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精美、多业融合的美丽乡村示范带;从87个精品村中择优选择基础较好的村,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带动全区美丽乡村持续发展,一村一品育产业,推动村庄景区化建设和景区村庄运营发展,扶持乡村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开发,一村一景树特色,打造一批具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型村落样板。
紧抓“效益”不放松,推行“亩均论英雄”,以“本地的即是世界的”发展理念,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业态丰富、功能多样、链条完整、联结紧密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抓住本地优势农产品特色,朝着“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的方向,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借力良渚文化、禅茶文化等文化元素,打好“文化牌”,壮大径山茶、鸬鸟蜜梨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提升“禹上田园”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和“百园农业”品牌价值,实现高品质生态产品溢价。同时,培育农村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多途径、多形式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其中,“禹上田园”共纳入农业经营主体1281家。涉足电商的农业企业已超70家,今年上半年实现网络销售额4.72亿元,民宿(农家乐)700余家,上半年休闲农业收入达到3.2亿元。
双招双引 打造“农村人才”集聚新高地
“人才兴则农业兴”,余杭以打造浙江省“三农”人才最优生态区为目标,制定新一轮“三农”人才新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双招双引”,大力引育“三农”人才。目前,我区已经培养造就一批以农村职业经理人、土专家、农创客、茶二代、粮二代等群体为重点的培训团队,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连续2年面向社会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甚至开出最高百万的绩效奖励,既彰显了“三农”对“农村职业经理人”的高度重视,又凸显了“三农”对“农村职业经理人”的热切渴盼。
创新实施“师傅带徒”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全覆盖,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学,实现高效快速掌握知识技能要点,期间通过培育现场会、师傅交流会等形式不断强化课程设置、培训绩效等,经过考核验收,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并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率全省之先开展郑洪广蜜梨、何林海蔬菜、张高立水产等5家农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认定100名有技术专长、有带动能力的乡土人才为“农民土专家”,并根据各大产业将大师、土专家分层分类选入培训师资库,对应技能大师、土专家专长,分为蔬菜、水果、茶叶、水产、民宿等17个教学指导模块,开设精准化课程,提升培训实效。
创新“田间学校”高效运转模式,每年全区各大产业17家田间学校完成3000人以上的培训量。接地气的培训模式,实现了学校与学员的双赢,吸引余杭区对口扶贫地湖北咸丰县、贵州台江县从事农业的人员前来培训,学校产业也从教学延伸到技术指导、种苗供应、农产品销售等业务。
结合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学习教育终身化,抓好大专、本科继续教育。与当地主产业、田间学校办学有效结合,招收竹业、枇杷、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学员311人;同时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农业企业管理专业大专、本科学历招生工作,今年报名人员达71人。
改革创新 激活“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余杭高标准制定“三农”发展新政,扶持并推介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农户4000余户,保费收入2533万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5亿元,理赔款达1353万元。
今年是“富村惠农双十条”政策的收官之年,我区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近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2021—2023)实施意见》,新政策将在“富村惠农双十条”的基础上,推行“强村”十条、“兴业”十条、“富农”十条等六大部分,进一步扩面、提标,形成一个支持未来3年我区“三农”新发展的主干型政策。
勾勒西部富美“1355”行动宏伟蓝图,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全域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实施乡村风貌微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即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典范、共同富裕示范窗口”一个总体目标,“3”即实施“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三大攻坚行动,第一个“5”即惠及西部5镇,兼顾其他农村地区,第二个“5”即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三年新增投入不少于50亿元。目标是到2023年成为全省全方位展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窗口。
“三农”改革阔步前进,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产业融合、提高村级资产收益等方式,推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增量提质。完善《余杭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动态管理系统》信息化项目,切实解决农民对承包经营权证修改等问题。目前,已研究制定《余杭区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实施细则(试行)》,建立余杭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动态管理系统。
秉持着“监督即是服务”理念,将“互联网+监管”与实地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双随机、一公开”督查相结合,实现执法人员素质普遍提高,执法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执法保障措施基本落实,执法办案能力明显增强,为余杭“三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新时代有新作为。接下来,余杭将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融合农文教旅,建设“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余杭样本”,持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