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头号玩家》被认为呈现了最符合当今人类想象的“元宇宙”形式,但距离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来,“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成为市场上最火热的话题,涉及该概念的股票无不被追捧、爆炒,甚至脸书公司(Facebook Inc)亦高调宣布更名为Meta,声称是为了反映该公司在“元宇宙”方面的投资和发展方向。不过,眼下该公司正处于被内部人士举报及公众深度质疑其滥用市场地位、算法决策及内部监督失灵的不利局面,此举不免被人揣测有转移注意力之嫌。

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社交媒体巨头,脸书公司更名这一事项在知名公司中并不常见,并同时带火了A股“元宇宙”概念股。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其证券简称是投资者进行股票交易的重要标识,市场也不乏通过随意更名进而追逐热点炒作的过往,而当下“元宇宙”概念又是怎么一回事,是否值得中小投资者们为之跟风追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名”并非监管域外之地

曾几何时,境内A股市场也兴起过一阵更名热潮。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仅深市就有超过250家次公司更名,大都源于重大资产收购或出售实施完成后主营业务发生变化、控股股东变更等,披露更名当日公司股价往往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对此,个别公司开始趁机“浑水摸鱼”,在主营业务并未发生实质变化的情况下,利用更名吸引投资者眼球、抬升公司股价。最典型的当属“多伦股份”,于2015年5月宣布更名为“匹凸匹”,与当时热门的互联网借贷业务“P2P”谐音,公司股价因此连续多日涨停。实际上,“匹凸匹”所谓的更名并没有履行合规的审议程序和披露义务,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最终都被证监会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而公司声称要大力发展的P2P业务最终也是惨淡收场。2019年底,趁着白酒热,该公司又将名称变更为“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一度与洋河股份下属公司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之间爆发了一场“贵酒”之争,再次引起社会公众对其利用相关字号误导投资者的质疑。

一旦涉及公众利益或公共属性,名字所代表的就不仅是其背后的载体本身,而是一个社会化的标签和符号,随意变更必定使得社会大众无所适从。譬如,“欧菲光”曾于2017年10月更名为“欧菲科技”,声称原名称已不能全面反映该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战略布局。此后,公司股价经历短暂上涨后一路下跌,几乎跌去过半市值。2019年1月,该公司重新将名称改回“欧菲光”,顿时引起投资者对其“不务正业、迷信”的质疑,认为更名过于儿戏。

事实上,针对少数上市公司涉嫌利用更名炒作的现象,监管部门早已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更名制度规则。如:深交所于2016年11月发布了《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变更公司名称》,从总体原则、信息披露、实施程序三个方面对更名行为予以规范,要求上市公司根据实际经营业务情况,审慎对公司名称进行变更,不得迎合市场炒作,不得利用变更名称影响公司股价、误导投资者。特别是针对因主营业务更名的,新业务最近12个月的营业收入或者营业利润占比应达到30%以上。2017年10月,交易所进一步强化事前监管,上市公司拟披露变更证券简称公告的,应当提前五个交易日提交申请。2020年3月,前述规定已整体平移至《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

上述制度从源头上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更名行为的管理,较好地遏制了利用更名“蹭热点”的“伪市值管理”行为。

脱离基本面的概念炒作

实践表明,更名并不能成为上市公司“一键美颜”的捷径,更不应是迎合市场热点概念或配合大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减持股份炒作股价的工具。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名称是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开始,也是维系信任、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市公司应当审慎进行更名决策,不可率性而为。

投资者也应当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公司更名事项,从内在投资价值角度,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质效、转型进程,以及基本面是否真正改善。

更名“闹剧”其实只是尚在发展中的A股市场长期以来跟风投资、概念炒作的一个缩影。打造一家优质的企业需要持续的沉淀积累,而讲故事、炒概念却几乎不需要付出成本。制造热点、追逐热点,就像是部分急功近利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心照不宣的“游戏”,看起来“高大上”的市场热点层出不穷、随手可得,疫苗、5G、区块链、碳中和、医美等概念股轮番上场,玩的都是“击鼓传花”赚快钱的套路。殊不知,这其中蕴藏着巨大风险,市场也已无数次见证了跟风炒作、股价崩盘后的惨剧。

譬如,蹭特斯拉热点的“秀强股份”、蹭华为热点的“诚迈科技”、蹭口罩制造热点的“延安必康”等案例不胜枚举,这些公司利用公告打“擦边球”,或通过互动易回复投资者的方式,主动迎合炒作,股票基本面与行情走势、行业整体估值等在短时间内迅速偏离,辅以资金爆炒等因素,引发股价“大跃进”式上涨。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爆炒股”在疯狂过后,终究要回归基本面,股价急速回调甚至“闪崩”被打回原形等情况屡见不鲜。

没有基本面支撑的热点概念股就像是无根之草、无因之果。投资者如果无视公司基本面,一味追求市场热点,到头来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大家都对那些热衷概念炒作、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坚决说“不”,才能真正遏制这一市场“痼疾”。

警惕追逐“元宇宙”投资热点

说回目前最火爆的“元宇宙”概念。在脸书公司高调宣布更名、其他科技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宣称加码“元宇宙”业务后,A股“元宇宙”概念股随之活跃,相关板块大幅走强,多只个股更是连续上涨触及异常波动。如:“中青宝”10月29日至11月11日涨幅达121.36%,“易尚展示”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近一个月,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涉及“元宇宙”的投资者问询更是超过2000条。这引发了监管部门重点关注,“中青宝”“易尚展示”“大富科技”等多家涉及“元宇宙”概念股公司收到了交易所发出的关注函。

事实上,从公司对交易所的问询回复公告可以看出,多数“元宇宙”概念股公司并未真正开展相关业务,或者仅是基于VR技术的游戏探索,目前“元宇宙”发展仍处于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早期阶段,但市场再次陷入短线资金炒作、引发中小投资者盲目追高的“老故事”。有意思的是,再次引发A股“元宇宙”炒作的始作俑者——脸书公司股价在宣布更名后的10月29日至11月11日累计涨幅仅3.41%,对比纳斯达克指数偏离值仅1.75%,可以看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成熟市场表现得要比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A股市场更理性。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各类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和骗局已经有滋生的苗头,这提示我们,对待新事物,在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其实,“元宇宙”从概念提出到公众有所认识,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场景,与成熟形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日,“盛天网络”“佳创视讯”“中青宝”等公司股票自11月18日盘中最大跌幅均超10%,也显示出“元宇宙”概念股走高后的波动性,稍有不慎便再次陷入“追高套牢”之境。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眼前因“元宇宙”概念火爆的股价,都显示着如仅靠一时的眼缘就盲目跟买热点概念股票,对个别公司依靠更名挂羊头卖狗肉、哗众取宠之举趋之若鹜,那么就很可能掉入别有用心人士借此炒作股价的陷阱。

阅读延伸

“元宇宙”热下,一些课程讲师也赚得“盆满钵满”。

在“得到”App上,《前沿课·元宇宙六讲》课程自推出以来长期霸占课程榜单。课程信息显示,这期课程时长共1小时,售价29.9元,目前已有4.9万余人购课。按照已知数据计算,课程总收入已超146万元。根据网传截图,另一名为《元宇宙第一课》的培训课程日活跃用户达1000多人,课程上线10天累计收入超159万元。

在上述课程的评论区,学员对课程的评价褒贬不一。多数学员认为,课程虽然对“元宇宙”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但并没有新内容出现。

那么,普通人有必要学习“元宇宙”吗?尽管它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不过截至目前,市场上似乎并未给出准确定义,其投资前景也尚不明确。中信证券认为,“元宇宙”没有标准定义,它是未来20年的下一代互联网,是人类未来的数字化生存,终极的“元宇宙”将包含互联网、物联网、AR/VR、3D图形渲染、AI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技术。终极“元宇宙”尚需极大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可能要到20-30年后才有可能实现。

中信证券给出的投资建议是:当前距离终极“元宇宙”还有较长的发展路径,亦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当前时间点,很难给出“元宇宙”的短期受益投资标的。

不久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连发两文,表达了对“元宇宙”概念的谨慎态度。他认为,“任何产业或行业的重大改变,都是技术上逐步积累的结果,是有明显征兆的”,而这次的“元宇宙”概念,仿佛是被资本包装之后“突然蹦了出来”一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