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气球、蛋糕、寿桃……《当你老了》的歌声缓缓响起,陈长根迎来了102岁的生日。这位在福利院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人身穿大红绸缎唐装,端坐在桌前,双手合十向身边人频频致谢。这一天,她的四个“女儿”都回来了,老人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位于仁和街道三星路,这位“福奶奶”在这里生活了53年,她亲历了福利院的发展变迁,也接受过四代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与贴心陪伴。      记者 陈坚 通讯员 刘小惠

坎坷半生

陈奶奶的前半生过得并不幸福。她出生于1919年,那正是社会动荡、风云变幻的年代。因家境贫困,她幼年就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接连经受第一任丈夫去世、第二任丈夫离异的不幸遭遇,无儿无女的陈奶奶靠替人作佣工为生。坎坷多舛的命运和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她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以至于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出现了异常。

1968年1月,陈奶奶被安置到当时的杭州市残老福利院(现市一福院)。这一住就是53个年头。

情同母女

今年70岁的朱文兰是市一福院的护理员,1988年入院工作,是第一位照顾陈奶奶的护理员。

尽管退休快20年了,朱文兰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奶奶的情景。“她的身体底子很弱,抵抗力差,右脚又有老毛病,日常行动很不方便。”朱文兰说,看到老人病弱伛偻的样子,她的心里非常难受。

接手照顾陈奶奶的任务后,朱文兰与老人的相处情同母女,几乎形影不离。除了负责日常起居外,朱大姐还用部门里的小煤炉,时不时地给陈奶奶开开小灶,给她增加营养。几年下来,陈奶奶的身体有所康复,精神头也好了不少。

护脚行动

据照顾陈奶奶的第二位护理员胡红英回忆,福利院曾为老人启动过一场“护脚行动”,每天医生都要检查创口愈合情况,护士要为其下肢清创消毒、无菌包扎。

胡红英回忆道,当时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用紫外线消毒灯替陈奶奶照射消毒,然后再包扎创口。陈奶奶嘴上没有说太多的话,但心里十分感激,总是双手合掌,向护理员致意。那些年,这个手势成为老人表达感谢的“招牌动作”。

整整5年,在大家伙儿的精心护理下,溃烂治好了,腿脚保住了,多年行动不便的陈奶奶终于能自己走路了。

幸福晚年

在市一福院,年龄最大的陈奶奶是一部“活的院史”,她经历了福利院的两次搬迁、三处院址和四代护理员。

从桐庐分水到余杭瓶窑,再到如今的仁和过渡点,老人亲历了福利院从老旧房屋到宽敞新楼、从因陋就简到设施齐全、从单一照料到多元服务的转变。

从朱文兰、胡红英,再到后来的叶利群、陈映红,护理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尊老、助残、扶孤”的传统始终如一。

如今,陈奶奶和三位老人共住在一间房,平时她能自己洗漱、穿脱衣服,还能独立清洗毛巾、水杯、饭碗等生活用具。她还用上了助行器,兴致高的时候还会参与院里的娱乐活动。

陈奶奶不仅身体健康、精神愉悦,还乐于助人。前几年,她会时不时地帮其他休养人员叠被子、拿碗筷。护理员李玉芳告诉记者,照顾陈奶奶近两年了,虽然老人不怎么讲话,但每天都是笑盈盈地。

寿诞活动上,曾经照顾陈长根老人的朱文兰、胡红英、叶利群、陈映红四代护理员齐聚一堂,为老人献上祝福。陈奶奶满脸笑意,握着四个“女儿”的手,嘴里连声道:“好好好!”

几代人之间的一片深情,感动了参加生日宴会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