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鹏展示手书的“桂冠”二字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形象“桂冠”日前正式发布,在极具设计感的图案旁边,庄严厚重的“桂冠”二字也十分引人注目。这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出自我区残疾人书法家王渊鹏之手。

记者 吴一静 倪明伟

以坚韧书写人生

自强不息、勇于拼搏是亚残运会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也是王渊鹏的人生写照。

王渊鹏今年57岁,出生在仁和的一个务农家庭。12岁那年,他突遇大病,导致高位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在病床上一躺就是1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床榻上度过的。”

22岁那年,王渊鹏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这样过,不再自怨自艾的他从看字典识字开始慢慢弥补之前的空白。因为手脚使不上劲,对常人而言再简单不过的翻页,他要低着头,用舌尖一点点舔。学识字的第一年,他舔破了5本《新华字典》。

以字典为师,王渊鹏从知识中获取到力量,自食其力的信念也在他心里日益坚定。“我可以用笔谋生,也可以用笔改变人生。”王渊鹏这样告诉自己。此后,他开始练习书法。

初学时,王渊鹏要靠双手手腕夹住毛笔,才能掌握好力度和笔锋。每写一个字,他都要咬住笔杆来调整角度。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墨,王渊鹏就让父亲把锅底灰铲下来,兑上水当作墨汁。为了省纸,他想到从工地捡来几块板砖,干得快,还能循环使用。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王渊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书法水平突飞猛进。登门求字的人越来越多,他渐渐可以用笔来养家糊口了。

再后来,王渊鹏的书法作品获奖无数,被多家博物馆争相收藏。香港回归时,他创作了一幅300米书法长卷,捐赠给浙江博物馆。他手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收藏,他也因此被称为杭州的“保尔·柯察金”。这支笔,成了他人生路上的明灯。

以激情书写“桂冠”

在王渊鹏的书房里,一面满满当当的书架和一张摆放着文房四宝的长桌格外显眼。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在桌前练字,不同于普通人的握笔方式,他将毛笔夹在右手的食指与小拇指之间,娴熟地运用指力和腕力挥毫泼墨,动作不快,却很稳。

今年8月,王渊鹏受邀为亚残运会提供字体样品。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他结合自己的思考理解,以行书、隶书两种字体创作了十几版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亚残运会中,鼓励运动员勇夺桂冠。

“在讨论哪种字体表现效果更好时,亚组委工作人员和我一致认为隶书更厚重,更能象征运动员的力量感。隶书也更有古韵,更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王渊鹏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在宣纸上写下“桂冠”二字,19个笔画,每一笔都力透纸背、刚劲有力,铁画银钩间将坚韧不拔的精神展露无遗。

“这次亚残运会的主题是‘心相约,梦闪耀’,我将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也融入到了作品中。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亚残运会,我感觉自己也和运动员们一样圆梦了。”王渊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