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管理办法(2019年修订)》(余社科联〔20197号)文件精神,经各相关社科普及基地自主申报、区社科联审核、区委宣传部部委会议研究同意等程序,拟对众创同心荟的“创业有为”创业帮扶等项目予以资助。根据有关要求,现将2020年度余杭区社科普及基地拟资助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1111-2021115日(5个工作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的,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反映。单位反映问题的,须加盖公章;个人反映问题的,须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为保证异议处理的客观、公正、公平,匿名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571-86220053  传真:0571-86231959

地址:余杭区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区政府中楼314

 

附件:2020年度余杭区社科普及基地拟资助项目清单

 

 

 

                     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1111


附件:

2020年度余杭区社科普及基地拟资助项目清单

序号

基地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概况

资助金额

1

众创同心荟

“创业有为”创业帮扶

以梦想小镇创客为主,辐射未来科技城范围企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线上”开通直播渠道、“线下”搭建直播场景,“线上+线下”云平台助力社科服务零距离,共开展包括主题活动、讲座、培训、社科普及音视频等形式、涉及法务、财税、政策解读、读书会等内容的活动,打造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特色性的社科普及基地。项目覆盖受众逾4万名,既凝聚了广大青年创业者团结奋斗,也为梦想小镇园区招商引资引智贡献了力量。    

壹万元

2

青山自然学校

自然教育与未来乡村打造

1.开展自然教育、志愿者公益活动。青山自然学校组织200余次自然体验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发自然教育生态旅游产品,被授予阿里巴巴公众自然教育基地和余杭区第二课堂,成为阿里员工公益三小时目的地,学校开发数十种特色志愿者服务体验产品,有超过2000名阿里巴巴员工参与青山村公益体验和志愿者服务。2.招才引智,引入高端人才和可持续产业投资。自然学校带动其他企业下乡,帮助青山村引入中国最大传统手工艺保护组织融设计图书馆、麦芒泥地跑项目,项目总投入预计800余万元,致力于打造文创传统手工艺、体育和轻餐饮为主的特色村落,项目预计创造直接就业100余个,间接就业200个以上。2020年4月项目作为案例被《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收录;5月人民日报生态专版报道《在青山,预见“未来乡村”》;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五四专题报道《青春是绿色的》。

壹万元

3

余杭纸伞传承基地

余杭纸伞技艺展示与体验

升级纸伞体验包,伞面尺寸升级为50cm直径,重点突出伞面绘画、穿花线、包伞头体验。进行伞面图案开发设计:和凤凰卫视的“凤凰吉象”合作,图案抽取《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中元素;根据良渚文化图腾元素设计线描伞面让体验者在体验余杭纸伞的同时一起感受文化的魅力。制作材料包教学视频,让纸伞体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让很多因为疫情困在家的人们在家中也能体验非遗手工艺。2020年,余杭纸伞馆(瓶窑老街馆)接待游客5万人,组织纸伞科普教育课程102场;余杭纸伞馆塘埠村分馆接待游客与学生约5500人次,上课教学32场。在瓶窑中学开展课外社团教学举办纸伞制作培训5期,参与学生230人次。

壹万元

4

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陈列馆

中医药文化进社区

与塘栖华城社区联姻,成立“余杭广济中草药园”;在社区、乡村开展展览展示、健康答疑、义诊、中医护理免费体验、科普资料发放、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巡讲等多种健康促进活动,受益人次1000余人次;成立健康宣讲团,征集课题25个,开展健康教育宣讲近70场,听课人次不少于3000余人次;举办第二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有奖竞赛活动”;制作拍摄中药食疗小视频,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

壹万元

5

区五院中医药文化科普馆

“走近中医·品味文化”第六届中医养生节

开展为期一周的学术之旅——中医名家讲坛、文化之旅——养生节开幕式、体验之旅——中医体验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朋友享受一场“学术之旅、文化之旅、体验之旅”社科普及活动。

壹万元

6

塘栖糕模馆

《大运河》拍摄:央视团队+塘栖向导

撰写中央电视台塘栖拍摄《大运河》的相关电视片脚本、提供素材、录制地点。全程陪同、入镜讲解,介绍余杭人文历史,展示糕模馆。11月5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播出《大运河》第9集《六十里水路到塘栖》,并多次重播。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公众号报道,余杭社科和杭州社科发布等公众号多家转载。

壹万元

7

径山书院

天下径山国潮六艺嘉年华

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题,面向广大社会群众及周边村民,创新形式,开展天下径山读书会、汉服盛典、钓鱼裁判员培训、讲书大赛、诗文吟诵创作培训、飞阅径山直升机体验等读书会、座谈会、理论宣讲、知识竞赛活动加强社科文化的普适性,利用乡村物理场景与风土人情提升社科普及的趣味性,传播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活用。各项活动累计接待5000人参与,受到广泛好评。中国新闻网、凤凰网、中青在线、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壹万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