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厅设在胡桥社区文化礼堂二楼

“90后”的胡明是一位“资深藏家”,从15岁开始接触农耕收藏



农耕文化展示厅中的藏品

   (记者 童江平 李书畅) 古时印染的麻布料、保存粮食的木盆、除秸秆屑的风谷车……走进东湖街道胡桥社区文化礼堂二楼,记者看到了历经数十年或上百年历史的农耕老物件。

这些“古董”都出自社区一位痴迷农耕收藏的小伙之手,他叫胡明,出生于1991年,是一名退伍军人,现开办了一家装修公司。

朋友都觉得胡明有些“另类”,不太理解他年纪轻轻怎么就喜欢农耕收藏。很少有人知道,胡明从15岁开始接触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迄今已有15年收藏史。

这位“资深藏友”与记者一说起农耕老物件来,眼睛都亮了:“这是风谷车,通过风力将稻谷中的杂质、草屑与饱满的粮食分离开来。如果不保护,这些农耕文明符号很快将逐渐消失。”

“这些布是老底子种的络麻做成的,络麻皮剥下来后通过加工做成原材料,再用手工纺织机织成布,用古法印染后晾干,现在这种布已经很少见了。”胡明拿着一匹靛蓝印染布,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制作过程。

小时候,胡明的家里就有一些古农具,那时他对这些农耕器具还不太在意。上初中时,附近道路施工挖到了一口宋代古井,造型十分精美,他路过时刚好看见了井口的古文字,这让他一下燃起了对收藏的兴趣。

15年来,胡明的农耕藏品已有千余件,许多农具器械太占地方,他在桐乡专门租了一个仓库存放。前年,在社区和余杭区收藏家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胡明在胡桥社区文化礼堂开辟了一块独立空间,设立农耕文化展示厅。

目前,随着收藏品不断增多,社区决定扩大场馆规模,着手建设新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如今生活好了,农村都变成了城镇,许多农具丢掉了蛮可惜的。这是祖辈们勤劳与智慧的象征,我收藏下来,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农耕历史。”胡明告诉记者,“如今,这些古农具终于有了栖身的地方,大家可以来馆内领略我们老底子农耕文化的魅力。”

平日里,胡明热心参与文物发掘和保护,今年经过报名选拔如愿成为一名文物守望者。他还热心参与社区公益,把自己平时收藏的一些运河文化民俗器物捐献给社区,供居民们观赏。

在采访的最后,胡明对记者说,如果有人有运河农耕文化的老物件,可以通过社区或直接和他联系,电话:1555712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