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信用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  

该给“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指条活路

日期: 2020-01-09    来源: 环球时报

该给“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指条活路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随着信用体系网越织越密,失信被执行人们发现,他们变得寸步难行。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截至3月底,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349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2047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71万人次。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约323.48亿条;“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约1.5亿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约1.11亿条,行政处罚信息3853万条。

一方面,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继续提升。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坏消息,为什么这么多人变成失信被执行人?

失信被执行人增多,除了信用信息网络日渐完善的原因之外,还与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部分行业步履维艰,部分地方营商环境恶化直接相关。越来越多的失信被执行人不再是传统主观的故意欠债不还,而是因为决策失误和经营失败导致的“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 

众多民营企业老板陷入债务深渊,最终登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常会经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企业发展顺风顺水,老业务日进斗金,新业务高歌猛进,老板开始信心爆棚,认为自己有世界首富的命,要大干快上;

第二步:老板发现新的“风口”,决定要做风口上的“猪”,自己手里有1万块钱但决定上1亿的项目;

第三步: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银行挤破门槛,大笔贷款迅速到位;

第四步:新项目敲锣打鼓开工,建筑商、材料供应商、服务商等上游企业纷纷进场;

第五步:企业管理粗放,项目不断膨胀,发现原来的预算根本干不下来;

第六步:银行开始抽贷,新项目资金链断裂,老业务步履维艰;

第七步:为了维持项目,企业老板到处借高利贷补窟窿,饮鸩止渴;

第八步:债权人上门逼债,法院传票如飞雪,借不到钱,也还不上钱,最终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烦,杀人不过头点地,爱咋咋地。

最近几年,通过这八个步骤,从各地著名民营企业家演变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不可胜数,我把他们称为“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和以前的主观故意不还钱失信被执行人不同,新生代“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是真没钱,还钱有心无力。 

因此,彻底消灭失信被执行人是下一步全社会的努力方向,但在具体执行中,应该区分传统“主观故意型失信被执行人”和新生代“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的不同,虽然表现结果都是欠债,但他们的形成机理、赖账原因、社会危害,以及最终衍生的后果都是不同的。

除了继续完善目前的信用体系,对那些恶意欠款、有钱不还的失信被执行人,让他们寸步难行,走投无路,痛不欲生外,应该给“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以一定的活路。

当一个企业因为经营失败,而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各地法院和有关司法部门不应当蜂拥而至,纷纷采取查封等手段。这样只会导致企业的生产和信誉同时陷入不可挽回的状态,企业即使还有生存的希望,这么一搞也得死。所以,即使在采取查封保全资产的时候,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对机器设备、经营场地生产性车辆等,能不封最好不封。

对于“被动型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分,将有利于民营企业信心的恢复。从长远看,也是减少“失信被执行人”的治本之策。

(本文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4月22日 作者刘戈,央视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