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9年两会专题>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共同守护生命 黄金时间“救”在你我手中

  医学科学研究表明,人一旦心跳呼吸骤停,在“黄金救命时间4-6分钟”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手段,能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前段时间,小张的同事在开会时突然晕倒在地,恰巧其身边的主管受过培训且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现场经过心肺复苏,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说到这事,小张仍心有余悸。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掌握急救知识,正确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区红十字会定期开展这方面的培训和现场操作。“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指尖翘起,用掌根按压两乳连线中点处。按压深度约5公分,按压30次后,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区红十字救护培训师金青青的指导下,市民沈先生有模有样地操作起来。

  在余杭高铁站的候车大厅里,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蔡根法向市民演示了如何使用AED配合心肺复苏来救助患者。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后的三分钟是黄金抢救时间,使用AED电除颤救治心搏骤停患者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救护动作还不是那么熟练,但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急救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市民刘先生表示,如果所学到的急救技能在将来的危急时刻帮助他人,那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区红十字会共举办普及性救护培训(不含初中生救护培训)1000余场,培训8万余人次;救护员培训83场,1万余人通过16课时培训、考核,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在今年的“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认为,普及和学习心肺复苏、AED除颤仪器是一门全民必备的技能。政协委员韩卫芳表示,纵观全区,获得救护员证的人员数显得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部分医护人员也没有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严重局面,很多人都是道听图说,根本不会操作。网络视频中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也是鱼龙混珠,不知所云。

  如何更好地救治由于心肺问题濒临死亡的人员?韩卫芳认为,首先要确保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收的医务工作者,更要掌握这门技术和知识,为社区居民培训急救知识打下基础知识。其次要将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建议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校方将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纳入体育活动教学大纲,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培训重点的不同,在小学阶段要“重点培养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要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心肺复苏知识技术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中来,为更好地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协委员金丹文也建议,应当加强应急救援的宣传普及工作。建议在全区建立一个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基地,加大应急救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救援培训,让更多的普通市民拥有初级救护员证、学会AED抢救仪器。另外,在大中专学校及社区、车站等公众场合培养灾害第一响应人队伍,通过有系统的培训学习,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掌握临场应急救援技能,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达到让最近的人进行第一时间抢救的目的。还要加强社会救援力量的培育。社会救援力量具有贴近基层、组织灵活的优势,并且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热情高涨,在宣传普及急救知识、临时应急救援等工作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发展不平衡也不专业,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活动不规范,技能和装备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强化服务,积极支持和规范社会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推动社会救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政协委员张瑗通过走访了解到,目前全区公共场所AED投入仅66台,分别位于梦想小镇、高铁站、市民之家、各镇街等。与国内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投入量相差甚远,与公共场所10分钟内能获取AED的科学投放目标有很大距离。

  为提升全区社会公共急救能力,张瑗提出将AED配置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建议。制订AED配置推广规划,财政资金予以保障,明确配备目标要求、列出时间表,分步分类推进,尽早达到每10万人配备100台的水平。她建议在以下三个场所率先实行:一是重要场所先行,如:人流密集的市民中心、车站、地铁、景区、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根据场地实际特点,做好AED设置,保障现场突发事件急救需求;二是重点部门先行,如:公安、消防、交通、电力、建筑、旅游等部门,强化从业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并配备AED、急救箱等必要的现场急救设施;三是学校先行,全区各中小学实现校校有AED,三年实现科学配备目标,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赠,推动AED逐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