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7年度专题> 2017年两会专题>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加大对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内容显示,近十年来,中国一些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居民的常规慢性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所引起的并发症使得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例如糖尿病会引起失明,脑出血会引起肢体瘫痪,但是慢性病最开始的症状轻微,很多病人都对其视而不见。

  针对慢性病的情况,记者进行了走访,发现大部分居民对慢性病的认知与了解相对缺乏,在慢性病尚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前经常忽略它,对慢性病所要求的忌口、禁止等行为不管不顾。

  ■记者 杨荣  沈雯  实习生 徐云霞

  缺乏正确观念 慢性病易致命

  因为经常与病人打交道,在医院从事了十年急诊工作的人大代表陈影秋近年来时常下乡坐诊,了解居民的身体情况,开展关于身体健康的知识讲座。“我现在每周五都会去中泰或仓前的社区服务中心坐诊,已经持续了三年。我发现有很多人都患有慢性病,但他们大都是等到病情加重、身体不适才会就诊。时间久了,慢性病就会伴有并发症,严重时会致生活无法自理。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自己有慢性疾病,通过健康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作息,或许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然而,在平时地坐诊中,陈影秋发现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不仅占多数,而且他们对病情不重视,最后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逐渐增多。“由于医疗科普知识没有完全普及,病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对疾病的了解仅限于表面或者依赖于良莠不齐的网络答案,因此,病人会习惯性地对慢性病进行忽略。”陈影秋说。

  陈影秋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成人的正常血压值是90—139,但是很多市民在测量血压发现数值超过正常血压值时并不重视,依旧按照原来的习惯来生活。长期这样,慢性疾病的症状就会显现,甚至会伴有并发症。陈影秋表示,市民在检查身体后发现血压偏高时,需要对自身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管理,必要时用药物对血压值进行控制,而非等到数值过高时才开始重视,越早对慢性病进行干预,慢性病所引发的并发症危害也就越小。

  健康管理机构开拓管理慢性病先河

  虽然我国目前有慢性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包括了周期性的健康检查、危险因素评价、生活方式指导等,还推出了一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适宜技术,但是陈影秋通过走访与调查,发现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慢性病的管理是对慢性病采取综合防治和管理措施,目前在余杭区并没有一家专业的机构对慢性病起到真正的规范化管理。“现在社区都有责任医师,但对于检查出慢性病、提早让患者预防这一块的宣传还是不够的。”

  陈影秋认为,对这些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即对慢性病采取综合防治、管理措施,是实现以预防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为目的一种健康工作方式。根据目前的现状,她想让更多的患者了解慢性病,并在专业的健康机构中得到预防。陈影秋有着自己的看法,她希望政府能够大力扶持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由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循环运转起来,借鉴国外慢性病管理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管理的量化评价指标。

  关于健康管理机构的建立,陈影秋认为,健康管理机构需要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项目和复查周期。通过健康查体,进行疾病筛查,能够早日发现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早期干预,并且根据病人的体检报告,对其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陈影秋说,一旦检查出疾病,有些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低落等情绪。根据这些现象,健康管理机构的人员应对病人给予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以取得心理平衡。此外,工作人员需要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认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自觉实施健康计划,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并且学会自我监测、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