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十二届各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好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8.83亿元,可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39.44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251.23亿元,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6.7:53.5:39.8调整到20106.0:54.0:40.0。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7357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1万美元,达到10868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90%。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3.94万户,从业人员5.58万人;私营企业1.62万家,从业人员6.81万人。

  财政收支。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20.82亿元,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增长27.4%,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9.6%上升到2010年的62.9%。从主要税种看。完成增值税35亿元,增长2.2%;营业税29.78亿元,增长40.7%;企业所得税22.67亿元,增长29.6%;契税9.63亿元,增长35.4%;个人所得税7.49亿元,增长20.6%。从主要行业看。房地产业税收大幅增长,完成31.61亿元,增长41.6%,占财政总收入的26.2%,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除房地产业外的第三产业完成税收21.47亿元,增长26.3%;工业企业完成税收44.09亿元,增长6.4%;建筑业完成税收10.49亿元,增长24.0%。惠民支出力度加大。全区地方财政预算支出73.87亿元,增长27.2%,全年预算内用于民生支出51.30亿元,占全区财政预算支出的69.4%,增长32.9%,确保了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

  市场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3.5%。从构成看,八大类商品累计涨幅呈现“五涨三跌”的运行态势,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上涨7.3%6.5%2.6%0.9%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分别下降0.4%0.1%0.1%(见表1)。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项       

2010

200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03.5

97.6

      1、食品

107.3

101.5

     2、烟酒及用品

99.9

100.6

      3、衣着

99.9

86.8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6

98.4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6

101.7

      6、交通和通信

100.6

99.3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9

98.1

      8、居住

106.5

89.3

 

  劳动就业。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645人,17272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31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428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2202人。征地农转非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65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4%,确保了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6.1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3.79万人。年末总户数24.03万户,全年出生人口9472人,死亡人口5807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61‰和3.81‰。

  人民生活。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36元,增长10.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9928元,增长11.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0辆、空调器236台、移动电话240部、家用计算机107台、微波炉76台、热水器108台、助动车31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617元,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423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5.2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85台、电冰箱102台、空调器179台、热水器84台、微波炉36台、移动电话220部、家用计算机60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60.19亿元,增长23.2%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7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1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2.3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6.46万人、6.59万人、5.96万人、2.91万人、4.5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49.19万人,参保率为99.7%

  社会福利。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4所,床位2402张,收养人员611人。全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01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5786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7.2%100%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9.38亿元。沪杭高铁余杭站建成通车,地铁一号线余杭段工程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完成迎宾路综合改造、邱山隧道改扩建、石大公路至09省道连接线、古墩路至104国道良渚连接线等工程,扎实推进闲祝公路、320国道至104国道连接线等项目。年末,建成区面积预计达到39.67平方公里,增长20.4%,建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预计为654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总长度预计为526公里,分别增长11.7%8.7%

  公用事业。年末,全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全年城区供水总量预计为3195万吨;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预计为1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预计为5500万立方米。全年用电量60.23亿千瓦时,增长13.2%,其中工业用电43.15亿千瓦时,增长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90亿千瓦时,增长18.9%

  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全区截污纳管工程,共完成敷设管线134公里,建成泵站11座,调节池座。全区污水厂处理量 15.79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2%以上,全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2 %。启动开展第二轮“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完成绿化面积70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一绕三线”高速沿线整治项目。创建省级整治村3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个,黄湖镇、径山镇小古城村分别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80个,受益农户5000户以上。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转迁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企业11家,全面完成热电企业脱硫改造。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49起,下降3.47%;死亡144人,下降2.04%;直接经济损失412.92万元,下降3.53%。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六年实现“负增长”。

  四、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0.10亿元,增长7.9%。农林渔牧呈“三增一减”态势,其中种植业28.41亿元,增长10.9%;林业5.61亿元,增长7.7%;渔业14.38亿元,增长5.1%;牧业8.71亿元,下降2.9%。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7.89万亩,下降2.0%,其中粮食作物44.91万亩,下降4.8%;蔬菜34.59万亩,下降0.7%。水产品产量6.35万吨,增长1.7%。生猪存栏17.0万头,增长6.8%。出栏34.59万头,下降6.8%;家禽存栏353.17万只、出栏1197.53万只,分别下降8.2%10.4%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42.18亿元,增长23.0%。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296.26亿元,增长23.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为78.9%;实现销售产值1267.61亿元,增长24.4%。规模企业产值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产值467.54亿元,增长20.0%,重工业828.72亿元,增长25.1%。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250.97亿元,增长55.0%,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14.5%提高到19.4%

  工业效益。全区规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3.23亿元,增长26.0%,利税总额109.42亿元,增长58.1%,其中利润总额72.81亿元,增长77.2%,呈现出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的良好态势。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8%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6.67亿元,增长17.9%。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200家,其中一级资质7家,二级资质38家,实现产值84.09亿元。全年共发放房屋建筑施工许可证693份,开工面积1644万平方米;办理房屋建筑竣工备案手续369份,面积638万平方米。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67亿元,增长22.1%,其中限额以上投资348.01亿元,增长23.3%。从产业结构看,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0.36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7.27亿元,增长27.8%,一、二、三产业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0.128.671.3调整为0.126.073.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见表2)。

 

2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

    指    

2010年实绩数(亿元)

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61.67

22.1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

120.84

25.4

       其中:限额以上投资

348.01

23.3

            第一产业

0.38

9.3

            第二产业

90.36

11.9

            其中:工业

90.36

11.9

            第三产业

257.27

27.8

 

  房地产业。全年房地产业完成开发投资120.84亿元,增长25.4%。其中,普通住宅完成投资99.25亿元,增长20.8%。商品房施工面积1342万平方米,增长42.1%,其中,住宅1074万平方米,增长35.3%。新开工面积44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1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80.6%52.8%。全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12194/平方米,其中住宅均价12404/平方米,分别增长34.9%36.3%

  七、国内贸易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72亿元,增长18.9%。其中,批零业实现152.50亿元,增长19.2%;住宿餐饮业实现24.27亿元,增长17.0%(见表3)。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额401.22亿元,增长55.2%。其中,消费品市场92个,实现成交额312.87亿元,增长70.8%

 

3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年实绩(亿元)

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76.72

18.9

         其中:批发和零售额

152.50

19.2

                   餐饮业

24.27

17.0

 

  八、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8.92亿美元,增长36.0%,其中进口额3.84亿美元,增长35.5%,出口额35.07亿美元,增长36.1%。从出口产品看,纺织品、机电产品完成出口8.78亿美元和10.77亿美元,分别增长35.2%35.4%,合计占总量的55.7%。从出口国家看,新兴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独联体12国、金砖四国中三国、中东16国、东盟10国分别增长77.2%75.0%49.1%38.2%

 

4  全区自营出口分类表


2010年实绩数(万美元)

增长(%)

占比(%)

          自营出口

350729

36.1

100

      主要出口产品:




          高新产品(五部委口径)

19500

-6.1

5.6

       <高新产品(海关统计口径)>

4698

25.1

1.3

           纺织品

87771

35.2

25.0

           机电产品

107686

35.4

30.7

           服装

66406

18.1

18.9

            箱包

12636

28.6

3.6

            农产品

12383

44.6

3.5

       主要经济体:




             美国

84396

30.6

24.1

           欧盟27

86340

26.7

24.6

      中东地区16

38507

49.1

11.0

          独联体12

11912

77.2

3.4

           东盟10

15961

38.2

4.6

           金砖四国中三国

32109

75.0

9.2

 

  对外合作。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4家,增资项目1个,中方投资额3707.18万美元。

  利用外资。全区共引进外资项目76个,合同外资8.1亿美元,到账外资4.1亿美元,分别增长13.0%14.4%,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法国威立雅、美国礼来、瑞士诺华。

  引进内资。引进内资项目325个,其中市外内资项目69个,到帐内资106亿元,增长23.2%,市外内资56.31亿元,增长10.0%

开发区建设。余杭经济开发区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60亿美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3.99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246.57亿元,增长23.8%;实现自营出口7.45亿美元,增长35.4%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13.92万辆,增长29.3%,其中载客汽车10.82万辆,增长34.0%。境内等级公路里程2161.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2.55公里,分别增长1.6%5.1%。全年公路客运量9980.0万人次,增长24.6%;公路货运量4201.0万吨,增长18.6%;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112.23万吨,增长43.2%;水运货运量2134.25万吨,增长29.8%

  邮电通讯。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3.05亿元,增长10.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42.2万户,下降2.0%。移动电话用户数112.6万户,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数突破18万户,分别增长12.1%7.4%

 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71.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51亿元,分别增长21.0%23.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5.65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3435.1万美元,同比均增长32.1%。年末,全区各类旅行社达20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家;全区星级宾馆达到2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9家、二星级11家。全区有A级景区4个,4A景区2个。

  十、金融和保险

  金融。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218.35亿元,增长24.3%,其中居民储蓄余额460.19亿元,增长23.2%,企事业存款488.36亿元,增长23.9%;各项贷款余额910.72亿元,增长18.2%

  保险。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保险机构3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19亿元,增长3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10亿元,增长33.5%;人身险保费收入6.09亿元,增长31.4%。保险赔付款金额3.19亿元,增长3.7%,其中财产险赔付款2.72亿元,增长9.8%;人身险赔付款0.46亿元,下降27.4%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全区幼儿园70所,在园幼儿35251人,专任教师1971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9.13%。小学44所,在校生70208人,增长10.6%。初中37所,在校生30418人,专任教师2414人,增长3.8%。普通高中10所,在校生13087人,其中专任教师941人,生师比13.91。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2.1%

  科技。全年专利申请3567件,增长27.2%,专利授权3102件,增长76.4%。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33项,项目立项150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6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1项,全区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增省科技型企业26家。年末,全区共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69家,省科技型企业94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只,驰名商标18件(见表5)。

 

5  商标和品牌

    商标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品牌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区级以上商标

267

区级以上名牌

133

    #中国驰名商标

18

#中国名牌

3

      省著名商标

33

   省名牌

31

       市知名商标

59

市名牌

38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年末,全区文化经营单位有1180余家,其中文化娱乐业场所121家、网吧115家、营业性演出场所25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2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82家、书报刊经营单位198家,各类印刷企业581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使用单位1家、体育经营场所33家。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77万册,同比净增6.3万册。全年出版《城乡导报》365期,日发行量达3.8万份。余杭电视台每天播出时间16小时,其中自备节目8小时;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24小时,其中自备节目23小时。全区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进一步增长,用户总数突破18.7万,列全省各县区(市)之首,农村广播通响率保持在9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98%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349家,其中等级医院6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各类医疗病床3010张,其中等级医院1678张,分别增长14.2%10.7%。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015人,其中执业医师1432人,注册护士1389人,分别增长11.9%3.8%10.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81‰,比上年上升了0.69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48‰,比上年上升了0.29个千分点。累计创建4家省级、15家市级、16家区级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三格式无害化率分别达100%90.01%

  体育。余杭区第九届人民运动会顺利举行,历时近4个月,共有来自全区各镇乡(街道)、各系统40个代表队近1万人参加18个大项的比赛,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体育盛会。全区新增102个健身苑点、25个篮球场、23个乒乓球场。成功举(承)办全民健身日活动、2010年中美国际男子篮球挑战赛,指导镇乡、街道举办人民运动会,与中小学校、体育协会、区级部门联合举办单项体育比赛等。竞技体育实力得到提升。参赛省第14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在省内90个县(市、区)中取得金牌榜第五、奖牌总数第三、总分第六的好成绩,实现三项指标全部进前六的历史性突破。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