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行动年”和“三力提升”活动,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32.46亿元,可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5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87.89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09.04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57.1:36.5调整为6.7:54.1:39.2。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为63172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9000美元,达到9269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89.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3.89万户,从业人员4.49万人;私营企业1.41万户,从业人员5.07万人。 
  财政收支。全年财政总收入首度迈入百亿大关,达到100.07亿元,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67亿元,增长22.9%。从税种看,增值税34.26亿元,增长21.6%,营业税21.16亿元,增长23.7%,企业所得税17.50亿元,增长0.03%,契税7.11亿元,增长55.3%,个人所得税6.21亿元,增长39.0%。从行业看,工业税收41.84亿元,增长21.5%,除房地产外第三产业税收19.98亿元,增长33.9%,建筑业税收8.50亿元,增长53.6%,房地产税收22.37亿元,下降1.1%。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等支出保障较好。地方财政预算支出58.06亿元,增长30.2%,其中,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科技、农林水事务、教育等支出分别增长1091.5%、75.2%、63.7%、30.0%、24.4%、17.6%和14.7%。 
  市场价格。2009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下降2.4%。八大类商品的价格呈现“三涨五跌”的运行态势,其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食品类上涨1.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下跌13.2%,居住类下跌1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跌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跌1.6%,交通和通信类下跌0.7%。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目
2009
200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97.6
105.0
  1、食品
101.5
111.9
  2、烟酒及用品
100.6
104.2
  3、衣着
86.8
96.8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8.4
104.7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7
105.1
  6、交通和通信
99.3
101.4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1
100.0
  8、居住
89.3
104.6



  劳动就业。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869人,11333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00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85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2205人。征地农转非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3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5%,确保了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4.8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1.90万人。年末总户数23.82万户,全年出生人口8499人,死亡人口522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68‰和3.48‰。 
  人民生活。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87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955元,增长11.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4辆、空调器219台、移动电话210部、家用计算机91台、微波炉74台、热水器97台、助动车29辆。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956元,增长11.2%;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1225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5.4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84台、电冰箱102台、空调器164台、热水器81台、微波炉29台、移动电话205部、家用计算机48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73.56亿元,增长23.9%。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7.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83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5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9.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1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2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7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9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50.81万人,参保率为99.70%。 
  社会福利。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3所,床位2302张,收养人员757人。全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92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162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6.5%和100%。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62亿元。申嘉湖杭高速公路余杭段、104国道至古墩路连接线、石大公路至09省道连接线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等工程有序推进。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24.59平方公里,增长8.7%,建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519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总长度278公里,分别增长4.9%和59.8%。 
  公用事业。年末,全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3506万吨,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8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9500万立方米。全年完成电网投资6.4亿元,净增主变容量23.85万千伏安,全年用电量53.22亿千瓦时,增长12.6%,其中工业用电38.96亿千瓦时,增长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64亿千瓦时,增长20.8%。 
  环境保护。建成四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9.6万吨/日,临平污水南排工程全线贯通,输送能力达到20万吨/日,全区污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额约17亿元,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20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3%。建立“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网络,处理垃圾量约30万吨/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苕溪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巩固“禁鸭”成果,开展百丈竹制品行业专项整治。推进运河流域综合治理,按照太湖流域提标要求对电镀、合成革等3个行业11家企业进行治理,5家企业已完成关停搬迁,2家企业已实现废水零排放,3家企业已完成治理。开展超山地区蜜饯行业专项整治,5个污水集中处理点已基本完成治理。开展运河搪瓷企业专项整治,6家均已完成治理任务。深化崇贤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已完成企业关停搬迁8家。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72起,下降11.8%;死亡147人,下降8.7%;直接经济损失437.51万元,下降47%。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 

  四、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71亿元,增长5.3%。农林牧渔呈三增一降态势,其中种植业25.61亿元,增长9.9%;林业5.21亿元,增长5.3%;渔业13.69亿元,增长6.2%;牧业8.97亿元,下降9.6%。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9.87万亩,下降1.0%,其中粮食作物44.00万亩,减少1.46万亩;蔬菜34.81万亩,增加0.92万亩。水产品产量6.24万吨,增长5.1%;生态甲鱼养殖面积21484亩。生猪存栏15.91万头、出栏37.09万头,分别下降0.1%、6.5%;家禽存栏384.63万只、出栏1335.18万只,分别下降12.8%、7.0%。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2.72亿元,增长1.2%。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047.89亿元,增长2.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为79.2%;实现销售产值1012.66亿元,增长2.6%。规模企业产值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产值392.02亿元,下降0.4%,重工业655.87亿元,增长4.3%。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151.48亿元,增长21.3%,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12.2%提高到14.5%。 
  工业效益。全区规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1.80亿元,增长1.0%,利税总额63.79亿元,增长23.5%,其中利润总额38.29亿元,增长46.6%,呈现出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的良好态势。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6.6%。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73亿元,增长18.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204家,其中一级资质10家,二级资质47家,实现产值136.20亿元,增长15.8%。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13亿元,增长19.9%,其中限额以上投资282.32亿元,增长21.8%。从产业结构看,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5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0.73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1.24亿元,增长30.2%,一、二、三产业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0.3∶33.0∶66.7调整为0.1∶28.6∶71.3,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4.6个百分点。(见表2)。 

2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
    标
2009年实绩数(亿元)
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96.13
19.9
  其中:房地产投资
96.33
27.3
  其中:限额以上投资
282.32
21.8
         第一产业
0.35
-
         第二产业
80.73
5.6
         其中:工业
80.73
5.6
         第三产业
201.24
30.2



  房地产业。全年房地产业完成开发投资96.33亿元,增长27.3%。其中,普通住宅完成投资82.17亿元,增长24.7%。商品房施工面积944万平方米,增长16.9%,其中,住宅794万平方米,增长13.1%。新开工面积24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8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4.6%和13.3%。全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9041元/平方,其中住宅均价9099元/平方米,分别增长22.1%、18.7%。 

  七、国内贸易 
  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94亿元,增长16.5%。其中,批零业实现126.82亿元,增长16.5%;住宿餐饮业实现23.12亿元,增长16.8%(见表3)。开展汽车、家电下乡活动,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290万元,拉动销售1.05亿元。实施消费券发放活动,共发放203万张,拉动消费近5000万元。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额258.51亿元,增长38.4%。其中,消费品市场83个,实现成交额183.17亿元,增长27.1%。 

3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9年实绩(亿元)
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49.94
16.5
    其中:批发和零售额
126.82
16.5
          餐饮业
23.12
16.8
    其中:国有经济
1.26
16.4
          集体经济
1.56
18.9
          股份制经济
25.53
19.2
          外资经济
5.52
20.6
          个体经济
76.16
14.1
           私营经济
39.91
19.1


  八、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61亿美元,下降12.1%,其中进口额2.84亿美元,增长16.2%,出口额25.77亿美元,下降14.4%。从走势看,11月出口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当月增长0.8%,12月增长8.6%。从产品结构看,纺织品、服装出口降幅分别收窄至4.8%、13.9%,高新产品、机电产品分别下降26.5%、19.5%。从出口企业看,前五十强企业出口额合计14.77亿美元,占自营出口总量的57.3%。 

 
4  全区自营出口分类表

 
2009年实绩数(万美元)
增长(%)
占比(%)
   自营出口
257722
-14.4
100
   主要出口产品:



    高新产品(五部委口径)
20774
-24.6
8.1
    <高新产品(海关统计口径)>
3755
-35.7
1.5
    纺织品
64939
-4.8
25.2
    机电产品
79523
-19.5
30.9
    服装
56219
-13.9
21.8
    箱包
9826
-21.9
3.8
    农产品
4534
3.5
1.8
主要经济体:



  七国集团
122937
-19.0
47.7
  欧盟27国
68157
-20.1
26.5
中东地区16国
25831
-3.6
10.0
  独联体12国
6721
-18.0
2.6
  东盟10国
11552
-14.6
4.5
 金砖四国中三国
18345
-6.9
7.1


  对外合作。全区报批境外投资项目8个,增资项目1个,中方对外投资额2444万美元。 
  利用外资。全区共引进外资项目82个,合同利用外资7.19亿美元,到帐外资3.57亿美元,分别增长10.5%、3.8%,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益海嘉里粮油项目,世界500强瑞士诺华与浙江天元生物医药合作项目、赛诺菲与民生药业合作项目顺利推进。 
  引进内资。引进内资项目325个,其中市外内资项目69个,到帐内资106亿元,增长23.2%,市外内资51亿元,增长11.1%。 
  开发区建设。余杭经济开发区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1.01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97.07亿元,增长0.5%;实现自营出口5.75亿美元,下降24.9%;财政总收入12.50亿元,增长34.7%。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10.76万辆,增长26.4%,其中载客汽车8.08万辆,增长32.0%。境内等级公路里程2127.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78.55公里,分别增长8.4%和10.6%。全年公路客运量8007.84万人次,增长1.8%;公路货运量1254.07万吨,增长3.9%;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475.12万吨,下降4.2%;水运货运量1640.22万吨,下降4.3%。 
  邮电通讯。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1.81亿元,增长11.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43.05万户,下降6.0%。住宅电话用户数21.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14.77万户,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16.76万户,分别增长2.1%、22.1%和24.7%。 
  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5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29亿元,分别增长26.5%和23.5%。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1.8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2600.13万美元,同比均增长11.8%,并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区”。至年末,全区各类旅行社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全区星级宾馆达到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9家、二星级11家。全区有A级景区3个,4A景区1个。 

  十、金融和保险 
  金融。截至年底,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79.98亿元,增长32.6%,其中居民储蓄余额373.56亿元,增长23.9%,企事业存款394.31亿元,增长61.4%;各项贷款余额770.44亿元,增长34.9%。 
保险。全区现有各类保险机构3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96亿元,下降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7亿元,下降4.1%;人身险保费收入4.49亿元,下降5.2%。保险赔付款金额3.83亿元,增长2.9%,其中财产险赔付款2.35亿元,下降4.6%;人身险赔付款1.48亿元,增长17.4%。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全区幼儿园66所,在园幼儿31629人,专任教师1726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8.86%。小学45所,在校生63489人,增长6.7%。初中37所,在校生29655人,专任教师2279人,增长3.8%。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3201人,其中专任教师929人,生师比14.2∶1。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1.9%。 
  科技。全年专利申请2805件,增长51.3%,专利授权1759件,增长117.2%。全区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5项,其中省级以上147项,申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项目3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0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4项。全区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8家,新增省科技型企业24家,全区共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3家,省科技型企业68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只,驰名商标16件(见表5)。 

5 商标和品牌
商标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品牌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区级以上商标
225
区级以上名牌
150
#中国驰名商标
16
#中国名牌
3
   省著名商标
33
   省名牌
27
   市知名商标
59
市名牌
45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截至年底,全区文化经营单位有1700余家,其中文化娱乐业场所147家、网吧104家、营业性演出场所20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2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16家、书报刊经营单位189家,各类印刷企业359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使用单位6家、体育经营场所33家。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77万册,同比净增6.3万册。全年出版《城乡导报》365期,日发行量达3.6万份。余杭电视台每天播出时间16小时,其中自备节目8小时;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24小时,其中自备节目23小时。全区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进一步增长,用户总数突破10万,列全省各县区(市)之首,农村广播通响率保持在9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98%。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167家,其中等级医院6家。医院、卫生院共有各类医疗病床2636张,其中等级医院1516张,分别增长4.5%和2.3%。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587人,其中执业医师1379人,注册护士1253人,分别增长5.8%、8.4%和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2‰,比上年下降了0.91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19‰,比上年下降了0.36个千分点。累计创建3家省级、14家市级、24家区级(含省市级)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三格式无害化率分别达100%和83.8%。 
  体育。竞技体育取得突破,在第17届市运会上,余杭代表团夺得金牌榜第一、团体总分第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截至年底,全区新建健身苑(点)139个,篮球场20个,乒乓球室25个。大型活动办出影响,成功承办浙江省少年儿童第29届“迎春杯”冬季游泳锦标赛、“杭汽轮杯”杭州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摔跤比赛、省第二届门球“冠军杯”赛、省第三届体育强镇(乡)三人制篮球等。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