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2月4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区长 姜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区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四年。四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奋斗目标,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克难攻坚求突破,大力实施“再造工程”,合力推进“三大跨越”,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地完成了区第十二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四年来,我们坚持加快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49.92亿元,比2002年增长99.5%,年均增长18.8%;完成财政总收入50.1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91.7%和219.3%,年均增长30.7%和33.7%。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0∶58.9∶33.1,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05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百强县(市、区)第15位,比2002年上升6位。

  都市农业快速推进。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4.5亿元,比2002年增长52.6%,年均增长11.1%;农业加工产值41.5亿元,比2002年增长219.2%,年均增长33.7%。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各业生产全面增产增收。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粮经比例从2002年的50∶50调整到2006年的45∶55。四年来,实施区级农业产业化项目258项,总投资16.7亿元;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3项,总投资9307.48万元。农业园区建设成绩显著,省级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和30个特色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总面积达到4.5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增至63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5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新品种100个、新技术50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径山茶、塘栖枇杷分别获得国家级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玉鼎大米等5只农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面积3万亩,本牌鳖标准化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产品和养殖基地。强化动植物防疫检疫,完成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各类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8.6万亩。切实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22万亩,完成公路绿色通道造林面积6387亩,被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四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95亿元,西险大塘除险加固、通济桥退堤扩孔、临平城区防洪工程顺利竣工,完成椅子坞、康门、西中等27座10万方以上水库保安达标建设。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61.8亿元,比2002年增长173.9%,年均增长28.6%;工业生产性投入75.5亿元,四年累计达到275.66亿元。着力化解要素制约,积极争取用地额度,追加用地指标4557.8亩;累计盘活存量土地1841.55亩、闲置厂房100万平方米;加强有序用电管理,累计补助资金9422万元;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19个,注册资金2.46亿元。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7.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1.2%。余杭经济开发区“5118”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三纵四横道路框架,工业总产值达到108.91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达到95.12亿元。镇乡工业主战场作用进一步发挥,19个镇乡工业功能区基本成型。全区规模企业达到1598家,其中亿元企业115家,华立、华鼎、诺贝尔、西湖离合器入围全国民企500强。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2006年30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8家企业和百丈镇特色经济区块通过市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进一步打响中国家纺布艺名城、丝绸织造基地品牌,成立全国首个家纺布艺实验室、全省首个家纺产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创建“四大科技合作机制”,着力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站2个,华立集团、八方电信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成功举办首届品牌余杭论坛,“华立”商标跻身全国驰名商标行列,省级著名商标达到30件、市级著名商标达到43件;新增省级名牌产品21个、市级名牌产品35个,国家免检产品达到8个,老板电器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积极开展百家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工业企业长效服务机制逐步完善。

  第三产业增势良好。2006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5.87亿元,比2002年增长88.4%,年均增长17.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5亿元,比2002年增长77.1%,年均增长15.4%;“1525”重点旅游商贸项目有序推进。建立了区第三产业管理办公室,制定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和扶持政策。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上海华联等知名品牌落户余杭,临平商贸基地初具规模。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杭州宏丰家居城、浙江亿丰家居建材城、杭州湾国际建材装饰城、金恒德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中心、杭嘉湖金属物流中心、余杭江南茶叶市场等一批重大三产项目顺利实施,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年共接待游客1049.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36亿元,年均增长19.78%和45.53%。编制实施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资源保护规划,双溪漂流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山沟沟景区列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径山·山沟沟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茶圣节、塘栖枇杷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中国良渚文化村、南湖国际休闲度假区等项目扎实推进。农家乐、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建成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乡村旅游点46个,高新农业示范中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房地产业健康规范发展,四年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475.26万平方米。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3.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46亿元,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121%和116.4%。保险、担保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招商引资,区域发展活力日益凸现。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认真总结“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编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22个重点专项规划。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完成镇乡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48项,公布保留行政许可事项267项。制定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稳步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行部门预算制度,深化镇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实施镇乡公务用车改革,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组建余杭数字电视公司,29家农村卫生院全部实施改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全面完成国有农林场体制改革,8家基层供销社、26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工业资产公司整体改制工作有序推进。加大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处置力度,实施11家企业破产清算,完成4028名职工身份置换。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八方电信、华鼎集团分别在新加坡、香港上市,华立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增发新股。加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城区51.69万平方米公共绿地、83.49万平方米新区道路和13177只路灯实行养护招标,市政、环卫、绿化维护作业合同化管理率达到100%。实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成立农村合作银行。顺利开展村规模调整,将原505个村调整到262个。全面完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和山林延包工作,完成93个村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和3个村的撤村建居改革试点工作。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力度,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累计新批外资项目323个,合同利用外资1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42.0%和30.1%。实际到账内资167亿元,其中市外63.5亿元,年均增长42.8%。积极开展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德国益利素勒、台湾广德事业体、香港华鼎纺织科技等项目落户余杭。以民引外成效显著,成功实施芬兰斯凯菲尔、美国卡莱、德国海因兹和香港中华煤气项目并购。招商渠道不断拓展,商贸、旅游、农业等产业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1个。

  外经外贸不断拓展。积极构筑外贸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外贸出口增势良好,2006年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199.95亿元,比2002年增长182.1%,年均增长29.6%;自营出口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07.3%,年均增长50.1%。外经工作稳步发展,累计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7个,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得到加强,与美国安德森市、瑞典希格图纳市建立了友好关系。积极推进对四川阆中、重庆涪陵的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扩大与衢州柯城区、常山县等地的“山海协作”成果。

  四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功能设施,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规划管理切实加强。围绕融入杭州大都市,深化完善“一副三组团”分区规划。组织编制了地铁一号线余杭段站点周边地区设计、塘栖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睦水乡概念性总体规划、文一西路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供水、供电、城乡公交客运等专项规划,对13个镇乡(街道)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局部修改,规划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完善规划管理,推进“阳光规划”工程,规划科学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组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办公室,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加强城市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实施了临平城区、天目山路口、104国道等入城口重点整治工程。积极探索数字城管模式,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实施城区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08%。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开展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加大依法拆违力度,建立违法建筑防控机制,共拆除违法建筑27.05万平方米。开展星级服务社区创建活动,社区用房全部达到标准。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四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94亿元,“22318”工程全面完成,“1819”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化水平由2002年的38%提高到48%,建成区面积达到17.42平方公里。东来阁、水景园一期、红丰立交桥、人民路西延一期、世纪大道西延、迎宾路铁路立交、禹航路、丁塘路延伸拓宽等市政工程相继完成。104国道余杭段、320国道余杭段、01省道余杭段、02省道余杭段、09省道余杭段等道路完成拓宽改造,杭宁高速余杭段、杭徽高速余杭段、沪杭甬高速余杭段拓宽、15省道改建一期、320国道五号桥至翁梅连接线等交通工程顺利完成,杭浦高速余杭段、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和余杭港区崇贤、仁和作业区等交通工程开始启动。加速与主城的基础设施对接,文一西路、临丁路一期、塘康路等工程建成通车。完善组团路网结构,高教路、瓶仓大道瓶窑段、东西大道延伸、漕雅线改建、杭徽高速五常连接线、老104国道良渚段改建等工程相继实施。管道燃气市场完成整合,城区集中供热覆盖面逐步扩大。完成临平-塘栖、余杭-闲林、瓶窑-良渚等区域性供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延伸,2006年全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5万吨,比2002年增加33万吨。海联热电、崇贤热电、蓝天天然气发电、500千伏杭北变、220千伏乾元变等电源电网工程顺利实施,全区供电容量达到1917.5万千伏安,比2002年增长152.8%;2006年用电量达到37.62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106.64%。完成智能化电话平台建设,实现互联网宽带全覆盖。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全面实施,成功承办“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2006浙江发展论坛”。深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和177个村的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15个省市级示范村、84个市级重点整治村和45个一般整治村建设。规范农民建房程序,启动农村多层住宅建设,塘栖镇农民多层公寓建成入住。基本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建成污水净化池13个。制定出台村级留用地政策,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组合式帮扶。实施万名农民信箱工程,注册农民电子信箱1.41万个。

  环境保护不断强化。编制生态区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区建设。加强水环境、声环境、气环境综合整治,“创模”工作全面达到国家环保总局技术核查要求。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塘栖组团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完成,余杭组团、良渚组团污水处理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完成污水管网铺设49公里。大力开展生态镇村创建,建成省市级生态镇5个、各级生态村63个。制定实施《河道整治规划》,整治河道300余公里。加强工业企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石矿、水泥厂155家,完成苕溪流域养鸭和外荡水面河蚌育珠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生态葬法,建成生态墓地69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确保生态保护重点镇乡财政支出,生态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到7.20亿元。全面开展各项绿色创建活动,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强化。

  四年来,我们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各项事业,健全民主法制,社会和谐程度持续提升。    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居全省县(市、区)第8位,比2002年提升5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专利申请1890件,授权1155件。连续四年举办春夏两季人力资源交流会,累计引进各类人才5493名。开展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学校72所,新增校舍30.16万平方米,所有镇乡(街道)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强区和国家级课改实验区验收。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7.4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逐步形成。良渚遗址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再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基本建成,遗址群出土文物指定收藏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承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余杭滚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章太炎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文体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图书馆新馆等相继建成,创建省市“东海文化明珠”镇乡(街道)14个,省级体育强镇5个,区级文化村(社区)152个,被命名为省体育强区。大力加强广播电视、《城乡导报》等宣传阵地建设,成功举办“同一首歌·走进余杭”、良渚文化杯全国越剧演唱大赛、余杭文化名人评选、文化艺术节、人民运动会等活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话剧小品《汇报咏叹调》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第一名,成为第一个进入央视春晚的南方小品。实施有线电视“模转数”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3%。建立健全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区三院完成整体迁建,区五院综合大楼、区卫校教学综合楼先后投入使用。全面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创建省市级卫生镇12个、各级卫生村93个,瓶窑镇成为杭州市首个国家卫生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统计工作扎实推进,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有序推进。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扎实开展城市化等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宣传月、“太炎读书节”、“相约周末”、“双百结对、共创文明”等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市民素质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人民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广泛推进社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继续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人防工作,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征兵先进单位。

  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接受区人大的行政执法评议,积极支持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累计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150件,政协提案979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6.7%。完成“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区工作,启动实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区工作。编制完成法治余杭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法治城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认真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积极推行行政诉讼案件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防控,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区(县)。加强基层基础综治工作,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充分发挥区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实施村务工作规则,全国首创村委会“自荐海选”,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和全国、省两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建立区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和群众来访接待中心,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健全四级人民调解网络,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岗位职责和行政行为。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切实加强政府工作责任落实和监督力度,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完善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组建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科学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组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连年保持零增长。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启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党政专网通村通社区。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四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健全保障体系,办好实事工程,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全区失业登记人员从2002年的16092人下降至2006年的58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依法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建立“五险合一”信息管理体系,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2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4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04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180.03%、147%和226.57%。31500名被征地农民参加各类养老保障,有13692人开始领取生活保障金。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9.9%。制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参保人数达到60.78万人,参保率为98.51%,报销比率为29%。健全社会帮扶“三级救助圈”,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扶贫帮困助残活动,累计帮扶各类困难群众60578户次,发放救助款6964.54万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2.1%,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集中供养。住房公积金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贷款8.26亿元。

  市场秩序监管得到加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各类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积极打造“信用余杭”,启动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评定诚信示范企业88家。深入实施质量兴区战略,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积极构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络,大力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镇乡(街道)连锁超市实现全覆盖,79%的建制村有连锁便利放心店。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农贸市场5家,邱山农贸市场成为国家级绿色农贸市场。全面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医疗用品市场进一步净化。加快构建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络,建立监督联络站点421个。

  政府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累计增加区级放心菜基地面积5500亩,“放心菜”合格率达到93%以上;“放心肉”合格率达到99%以上,生猪定点屠宰镇乡覆盖面达到100%;实施农贸市场豆制品准入制度。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20.01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11户。新增73个村通自来水,受益人口16.1万人,完成“一户一表”改造24196户。净增就业岗位9.33万个,帮助2938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69万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8.07万人。新建和改造通村等级公路359.1公里、组际自然村道路128公里,改建和维修危桥1009座;建成镇乡汽车站4个、公交候车亭168只,开通通村班车49路,建制村公交班车通达率达到99.2%。改造背街小巷道路23500平方米,改建垃圾房80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4个。余二高、临平一小新校区、区一院病房大楼、区妇保院门诊病房综合大楼等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一馆三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创办6所外来创业者子弟学校,全区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家、服务站178个,新建全民健身苑51个、健身点327个。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70元,比2002年增长64.7%,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15元,比2002年增长50.6%,年均增长10.8%。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增加,2006年末达到213.09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09.6%,年均增长20.3%,人均储蓄达到2.6万元。2006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49和0.344,分别比2002年下降0.037和0.031,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上涨0.8%。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快速进入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18辆。宽带用户达到9万户。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6平方米和63平方米。

  回顾过去四年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府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主动接受主城区辐射,围绕“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目标,以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现代化;必须强化开明开放促开发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必须实践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各位代表,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在经历宏观环境新变化、经受复杂局面新考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这是上级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解放军、武警驻余杭部队、预备役部队和中央、省、市驻余杭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余杭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四年来的成就,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年来的实践,为继续前进积累了宝贵财富。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由于工作措施不够有力并受要素制约的影响,组团机制建设、农村多层住宅建设、水环境治理等难点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大组团污水处理系统、游泳馆、档案馆等工程未能如期完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经济增长方式未实现根本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行路难、停车难等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面临较大压力;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仍较繁重;政府自身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机关工作人员作风不够深入,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余杭区承前启后、全面腾飞的关键时期,是更加开放、更具竞争、更有压力的五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区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清洁节约高效增长更为紧迫;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触及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体制机制创新更为紧迫;经济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外向依存度不断提高,防范经济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更为紧迫;人民群众需求日趋多样,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为紧迫;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更为紧迫。

  为此,全区上下特别是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举措,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一届政府工作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和谐,紧紧围绕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法治余杭建设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着力推进增长质量、城乡质态、人文素质、生活品质、法治质效“五质提升”,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为加快构建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的现代化都市新区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具实力。到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55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2%左右,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工业总产值力争四年翻一番,五年超过22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20亿元, 力争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业总产值60亿元,年均增长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55∶40;实现财政总收入110亿元,力争达到1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城乡更换新貌。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临平副城和余杭、良渚、塘栖三大组团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0、16、10、9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乡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2%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将临平副城建设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枢纽型、开放型、多功能的活力新城;将余杭组团建设成接轨杭州和谐示范区的高新产业基地、高教科研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宜居胜地;将良渚组团建设成以良渚文化保护为特色,集文化旅游、居住、商贸功能为一体,兼顾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北秀明珠;将塘栖组团建设成传承运河文化,接受杭州主城和临平副城双重辐射的重要产业基地、融入居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佳地。

  ——生活更为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2∶1以内,恩格尔系数低于0.3;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人均筹资额达到200元。

  ——社会更显和谐。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的文化、道德、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5%;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03人,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张以上;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到2平方米;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社会管理更加完善,平安建设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5%;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新一届政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的现代化都市新区必须以发展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巩固和谐,用发展促进和谐。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做足做活做旺三产,做精做特做新农业”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加速“一区三走廊”产业布局成型,努力在又好又快中建设经济强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走廊。充分发挥余杭、钱江两大省级经济开发区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整合镇乡工业功能区开发水平,大力推进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走廊。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科教服务、金融、房地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信息、中介、社区服务、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全面建成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休闲旅游业走廊。依托良渚文化、禅茶文化、运河文化和径山、超山、西溪湿地、南湖等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接轨杭州旅游西进,努力建设长三角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以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为龙头,农业特色园区为依托,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项目带动,力争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不少于200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每年不少于80亿元。

  ——坚持创新第一出路。创新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不竭动力。要深度推进各领域的创新创造,着力破解技术、体制等层面束缚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释放和增强全社会活力,确立市场导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新模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副三组团”体制机制。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重,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着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实施仓前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崇贤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四大科技合作机制”和科技孵化器作用,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级高新企业达到15家。注重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强化电子商务应用,全力打造数字余杭。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扶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品牌建设,力争到2011年全国驰名商标达到3件以上,中国名牌产品超过6只,品牌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以政府改革为着力点,巩固市场经济体制先发优势,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国有、集体资产运营和监管体制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强化市场监管和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体制环境。

  ——坚持服务第一责任。服务是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只有不断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强化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打造“无围墙”城市,促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进实事工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破解“七难问题”。强化“本地人+外地人=余杭人”理念,对外来创业者、务工人员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快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拆迁户住房困难。积极发挥社区的服务群众作用,加快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坚持和谐第一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政府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标。要按照建设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的现代化都市新区的要求,把构建和谐社会既当做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落实到各项具体的政府工作中。努力促进城乡和谐。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围绕“打造副城亮点,构建组团中心”,加快“一副三组团”建设,形成“一网三通道”交通格局。加速经济与文化融合。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将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增长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争创文化名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教育强区、卫生强区、体育强区。全力推进社会和谐。继续加强全民普法教育,严格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余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争创“平安余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入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强化环境建设和环保执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节约型生产生活,抓好节水、节地、节能等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2007年工作重点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

  2007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工业总产值1150亿元,增长20%;农业总产值47亿元,增长6%;财政总收入5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3亿元,分别增长15%和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5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0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80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2007年要积极开展“盘活存量攻坚年、基础设施建设年、体制创新开拓年、项目推进成效年”活动,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力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新成效。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新增农业龙头企业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建成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5家。继续加快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建设,辐射带动面积达到8000亩,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亿元。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发农业新产品20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名牌产品4个、著名商标5个。进一步打造“中国竹乡”品牌,改造低产竹林5000亩。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成5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高度重视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东苕溪土桥湾铁路桥退堤扩孔工程,开展11座临村小水库除险加固和15.3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着力加强村庄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不断优化镇乡和村庄布局规划。积极开展“星级村”创建活动,创建星级村80个。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创建省市级示范村6个、市级重点整治村25个、一般整治村15个。推进农村多层住宅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探索宅基地整理和跨村跨组土地置换,着力推进中心村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生活污水治理点35个,其中示范点10个。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大力开展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创建新农村电气化镇5个、村25个。积极推进村级邮政服务站建设,建成邮政服务站262个,启动电信服务便利一村一店建设。

  全面改善农民生活。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扶持政策,培训农民2.8万人次,实现本地转移就业5000人。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注册农民电子信箱2万个。着力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建成林区道路50公里。全面推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力争参保率达到95%以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培育区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5家。继续实施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8%,报销比率达到45%。加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力度,力争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到4万人。

  (二)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上迈出新步伐。

   注重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1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0家,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2%,创建2-3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投入力度,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上升到1.2%。进一步调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和技改积极性,培育信息化示范企业10家、技术进步示范企业10家。建立网络信息技术供需平台,不断完善科技网络化管理和数字化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四大科技合作机制”和科技孵化器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争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专利和参与制订产品的国家标准,争取获得全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著名商标2件,市级著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市级名牌产品8个,品牌经济总量增长10%以上。

  注重产业提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华立仪表、金成科技、八方电信等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强企业间横向合作、上下游合作、技术合作,强化配套协作能力,鼓励优势行业、优势产品向精、深、专、特方向发展。努力打响“余杭家纺”集体商标金名片,进一步发挥家纺研发、检测中心作用,完成家纺培训中心建设,争取家纺展示中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工业适度重型化,主动承接机械装备制造业,积极支持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调整,鼓励企业产品向终端产品梯度转移。进一步健全成长型企业扶持政策,力争规模企业达到18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40家,规模企业产值突破900亿元。继续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制度,加快推进鼎胜铝业、科特汽配、春风摩托、钱江制冷、宝鼎铸锻、长命印刷、柯力达纺织、雅士居布艺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投资进度督查,全面清理农转用未供地项目,及时调整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加速存量土地、闲置厂房流转。及时帮扶困难企业,积极开展“腾笼换鸟”。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80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投入比例超过90%。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组建行业协会3个。进一步深化百家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完善企业长效服务机制。

  注重园区发展。继续加快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完成征地1960亩,拆迁30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达到122亿元,完善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建设城北复合型公共中心。强化镇乡工业功能区经济强镇建设主阵地作用,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工业项目统一协调安排机制,积极推进镇乡工业功能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进一步加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仓前高新技术产业区块和科技孵化器建设,确保科技孵化大楼和杭师院有机硅重点实验室年内完工。继续大力支持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

  (三)继续做强现代服务业,力求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实现新突破。

  全力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区域商业中心、商贸基地、区域特色服务业中心建设,启动建设农村连锁网点配送中心、五常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杭州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完成沃尔玛购物广场、杭州华东建设机械市场一期、浙江亿丰家居建材城一期等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世贸布艺城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加快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水产、蔬菜、果品交易区全面建成,肉类、粮油交易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全力提升商贸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大力培育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创意良渚产业区块建设,做好临平、仓前创意产业基地规划。积极推行服务业标准化管理,提升商贸服务业整体素质。继续培育“中都”、“禹倡”等地方商贸品牌,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服务企业和品牌商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维护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3%以内。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确保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全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修订完善旅游产业扶持政策。着力培育新的旅游亮点,大力推进南湖国际休闲度假区、浙江农业博览园、超山景区提升改造等重点旅游项目,完成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小白菜民俗风情园、釜托寺景区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抓住休闲旅游发展契机,着力培育“农家乐”和农庄特色经济,力争新建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各1个,区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5家。切实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争取评定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家、国家级旅游名镇(村)1个、省级旅游强镇1-2个,争创省旅游强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6亿元。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力求在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上再创新优势。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功能。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政府项目代建制。继续做好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处置工作,加快供销联社系统整体改革步伐,全面完成工业资产公司整体改制。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组团共建协调机制,以“权力下放、职能上延、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原则,合理确定组团中心镇管理权限,对现行财政政策进行适当改革,加大对组团镇乡抱团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撤村建居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56个村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机制,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转土地15万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9万亩。

  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努力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重点引进龙头型和高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存量土地、厂房、项目等资产招商,努力拓展一产、三产招商领域。大力推进“以民引外”、“以商引商”、“以外引外”,努力提高招商实效。继续实施巩固港台、主攻日韩、拓展欧美招商战略,积极组织和开展国内外招商活动。力争全年合同利用外资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6亿元,其中市外17.1亿元。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建立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机制,保护企业合法利益。引导企业扩大欧美市场、拓展中东新兴市场,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力争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235亿元,增长17.5%;自营出口19.24亿美元,增长16%。认真做好出口退税工作,以政策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大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增强出口企业综合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区外、境外投资和收购兼并企业,大力拓展“余杭人经济”,完成境外投资800万美元。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合作交流,继续做好“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工作。

  (五)积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力求在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上迈上新台阶。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杭州市总体规划要求,继续做好“一副三组团”分区规划修改完善工作。编制塘栖水城启动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章太炎故居周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城市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特色和建设品位,对重点区域、重点道路、重要建筑及周边景观进行精品化设计。加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协调,确保规划体系的科学性。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制度,加强规划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市政方面:基本完成西安路北延二期、人民路西延二期、文二西路延伸、高教路一期、狮山路北延、勾仁大道南段、瓶窑广场路等工程,扎实推进水景园二期、和睦路、高教路二期、迎体路二期、广济路延伸、地铁一号线余杭段、区人防指挥所等工程,做好世纪大道西延、勾仁大道北段、拱康路延伸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交通方面:完成杭浦高速临平互通连接线、02省道余杭段路面浇筑绿化、鸬鸟陡岭隧道、石大线余杭段整治等工程,加快实施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杭长高速余杭段、余杭港区、320至104国道连接线、东西大道局部拓宽、瓶仓大道仓前段、勾陈大道拓宽等工程,启动临平汽车总站建设。供电供水方面:建成运行110千伏临平变改造、潘板输变电、南庄输变电等12个输变电项目,配合做好杭北变等电网工程,净增主变容量64万千伏安。继续实施径山、黄湖供水工程,完成仁和水厂建设前期工作。通信方面: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工程,开展村级固定电话虚拟网建设。实施城区住宅楼邮政信报箱配套建设,新增信报箱1.5万个。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围绕“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目标,建设“清洁余杭”。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严肃查处占道经营、噪声污染等行为。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推动重要区域、重要路段整治。建立停车收费制度,实施“四小车”整治,努力缓解行路难、停车难。完善违法建筑防控巡查机制,依法加大拆违力度。启用公交客运出租车管理服务中心,完成进杭中巴公交化改造和城区客运出租汽车更新。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快供水、绿化、环卫等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完善社区建设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六)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力求在加快生态城区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充分利用,综合运用价格、税收等多种手段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签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责任书,万元GDP综合能耗指标下降4%。继续严格土地管理,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方式出让。提高产业项目投资密度,低于行业投资规模最低标准的建设项目实行存量厂房租赁。支持重点用电单位开展节电技术改造,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合理引导电力消费。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担保机构实力。

  强化环保基础建设。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明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范围。基本完成良渚组团、余杭组团污水处理工程和临平老城区截污纳管工程,实施临平第二污水系统应急工程,启动仁和镇大运河工业区和崇贤、黄湖、径山污水处理工程。加快建立“一副三组团”环境保护管理所,积极推进环境监测实验楼、环境监测监控平台建设,区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测(监控)装置。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生态区规划,积极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完成河道整治166公里,全面开展河道保洁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工业企业、旅游餐饮业、挖砂轧砂行业专项整治,加强四岭水库、博陆喜庵港等备用水源保护。强化运河流域治理,建成临平地区应急配水工程,开展超山蜜饯、仁和金属制品、崇贤纺织印染、塘栖化工等重点行业整治,确保废水达标排放。以星桥佛日坞、獐山石矿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扩大临平、瓶窑噪声达标区成果,积极创建“安静小区”。开展工业废油综合利用试点工作,规范固体废弃物、放射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管理。积极推进黄湖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大力创建生态镇村,新增国家优美乡镇1个,省、市级生态镇(街道)3个,生态村25个。

  (七)大力发展文化社会事业,力求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上再有新作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00人,帮助50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万人、18万人、13万人、12万人和11万人。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完成径山、余杭敬老院工程建设。健全分类分层救助机制,逐步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面,企业住房公积金新增建制数达到5000人以上。

  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一馆三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大楼、档案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区一院、余杭中学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开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等培训,切实提高人才素质。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规范中小学校学生接送车管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继续加强良渚遗址保护,加快编制实施遗址保护区规划,积极开展莫角山、反山、塘山(局部)遗址环境整治和遗址展示工作,着力推进“申遗”工程。继续加强“余杭滚灯”、禅茶文化、运河文化和五常洪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东海文化明珠”创建活动,60%的镇乡(街道)建成省级“东海文化明珠”,50%以上的村和100%的社区建成区级“文化村(社区)”,创建省级体育强镇2个。扩大有线广播电视覆盖面,农村有线广播通响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8%,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进一步增长。加强农村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增设卫生监督分所。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示范化建设,开展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建成放心药店200家。完善“惠民医院”、“爱心门诊”建设,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继续加强依法统计工作,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把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机关创建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不断提高城乡文明水平。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提升余杭知名度。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广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关心和支持驻余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重视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加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建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外事、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严打、严防、严管,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严重暴力犯罪活动,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快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提高治安综合打防控能力。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归正人员帮教、社区矫正和未成年人预防犯罪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举措。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失和影响。

  继续实施实事工程。进一步发扬为民办实事的优良传统,围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年内努力抓好以下10件“政府实事”。

  1、开展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建立400名以上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为农村困难家庭、慢性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提供2次以上上门服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者提供二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2、实施山区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完成4个山村饮用水工程,新增农村饮水受益人口2.1万人。

  3、2007年1月开始,全区70周岁以上无养老保障、无政府固定补助的老年人按月发放生活补助金;常年卧床不起的贫困残疾人按月发放生活护理补助。

  4、加强“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全区100%的建制村有连锁放心店,连锁门店总数达到262家以上。

  5、实施通村连网道路建设,完成100公里组际道路建设;加快交通场站建设,开工建设3个镇乡汽车站(换乘站)。

  6、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4000人,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培训外来务工人员5000人。

  7、开工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15万平方米,完成6.8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8.24万平方米,完成5.8万平方米;建设人才专用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3.66万平方米,完成1万平方米;建设农场安置房3.1万平方米。8、实施城区“畅通工程”建设,完成临平城区指路标志系统及8个路口信号灯改造;新建占道停车泊位1737个,开放已建停车泊位1620个,新建候车亭60个,改建港湾式候车亭20个。

  9、开展送“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册图书”下基层活动,新建基层健身苑(点)35个,篮球场10个,乒乓球室20个。

  10、2007年春季开始,逐步免除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融入大都市、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工作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

  加强学习,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继续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推进法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实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区规划,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组建区政府法律顾问室,梳理部门行政执法依据和行政执法职权。完善依法行政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配合“两院”依法开展司法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

  注重实干,增强执行落实能力。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密切联系实际,聚精会神抓好工作落实,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工夫。集中时间和精力,多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积极探索提高行政效能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政务管理模式。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强效能监察,促进行政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把抓落实、创业绩作为绩效评估标准,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从严治政,树立清正廉洁形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精神。要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降低政府运作成本,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格财务管理,深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行政问责制,严肃查处渎职失职行为。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做到勤政廉政、干净干事。

  各位代表,余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政府的职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在中共余杭区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合力拼搏,务实争先,为建设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的现代化都市新区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