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稳步提高,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初步统计,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20.6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93.2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61.4亿元,增长16.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4∶53.6∶34.0调整为11.8∶53.2∶35.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1977元,比上年增长11.6%,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657美元。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1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亿元,增长53.5%。 
   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全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6亿元,比上年增长7.5%。 
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4∶46调整为50∶5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3.4千公顷,产量22.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9.9%和7.7%;油料种植面积7.2千公顷,产量1.1万吨,分别比去年下降15.3%和21.4%;蔬菜种植面积18.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4%;饲料作物种植面积804公顷,增长58.3%;茶叶水果蚕茧的产量为5912吨、42114吨、1092吨,呈“一增二减”趋势,分别增长0.6%和下降3.1%、6.8%。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6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5459公顷,造林质量稳步提高。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1万吨,禽蛋1453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2.5%。全年水产品产量3.7万吨,增长5.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0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 
   工业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26.49亿元,增长22.6%。完成全部工业销售产值411.48亿元,增长23.2%,产销衔接较好,全部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6.5%。全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2.87亿元,增长18.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76.10亿元,增长19.2%;轻工业总产值82.22亿元,增长10.3%;重工业总产值100.65亿元,增长25.4%。 
坚持结构调整,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入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工业生产性投入31.5亿元,比上年增长44.4%。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1.16亿元,其中利润17.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和27.9%。省考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186.69分,比上年提高5.52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利润10.95亿元,增长17.9%。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11.53亿元,增长12.3%;房地产投资33.56亿元,增长92.4%;农村投资28.72亿元,增长21.1%。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5.97亿元,增长14.6%;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64.61亿元,增长46.4%。城镇投资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71亿元(不包括房产公司),增长8.8%。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占8.66亿元。 
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各类房屋面积284万平方米,增长32.4%;房屋竣工面积180万平方米,增长32.3%。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01万元/人。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较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城区的零售额为22.1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9亿元,增长12.0%;餐饮业4.1亿元,增长36.5%;其他行业22.1亿元,增长12.1%。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9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0个,消费品市场83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金额66.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成交金额亿元以上的市场有7个。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交通局系统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43.49万吨,其中:公路38.06万吨,水运5.43万吨。旅客发运量1461人公里,周转量为3.5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7.5%、17.2%。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总量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年末城乡交换机容量达33万门,比上年增长21%,本地电话用户24万户,比上年增长25%;城乡居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51部/百人和27部/百人。其中城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70部/百人。年末全区公用电话6千部,增长18%。因特网用户3万户,比上年增长近2倍。邮政特快专递完成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是10.4万件、0.52万件,但由于个私特快专递的发展使邮政系统分别下降19.0%、43.7%。 
   金融保险 
   金融业发展形势喜人,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4.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6%,其中企业存款增加31.4亿元;贷款余额13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8.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1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工业、农业、个人消费、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78亿元,比上年增长58.0%,其中财产险1.01亿元,人身险1.77亿元,分别增长17.4%和96.7%。全年保险赔款余额7337万元,增长37.2%。
   旅游产业 
   旅游业发展呈现新局面,“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开始形成。广厦天都城中的旅游项目已部分完工,投资3亿元的欢乐四季公园已对外试营业;南都集团总投资20亿的中国良渚文化村项目已正式开工;横店集团正式加盟超山风景区的开发,中国“第一印山”项目已经建成开放等等。特别是双溪竹海漂流品牌已正式打响,“上伸下延”有了实质性进展,景区通过ISO9000和ISO14000认证,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全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收入7.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3%和36.4%;接待境外游客16558人次,旅游创汇378.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6.5%。 
   房地产业 
   房地产蓬勃发展。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64.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6%;竣工面积79.85万平方米,增长4.2%。商品房销售面积7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7%。 
   市场物价 
   物价走势继续低位运行。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1%,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除烟草及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呈上涨趋势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烟草及用品类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3.6%;而食品类下降0.2%、衣着类下降9.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7%。 
   二、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行二轮土地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更趋成熟,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承包土地流转面积突破10万亩。实行村会计代理制,创新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全区所有村均进入会计服务中心。稳妥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和撤村建居工作,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实现土地要素优化配置。 
   企业改革 
   企业转制工作基本完成,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达80%以上。其中,个私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是迅猛,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25149户,私营企业5462家。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区2620家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12977人;1392家企业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9407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趋完善,特困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受到重视。年末全区有敬老院23个,共有床位680床,收养人员400人。乡镇敬老院覆盖率100%。残疾人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
   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品交货值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自营出口额331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外贸自营出口名列全省“十强”。 
拓宽引资渠道,引进外资迎来新一轮高潮。以临平工业区为龙头,镇乡工业园区为主体,坚持外资、内资并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7家,增资17家,合同利用外资10763万美元,实际到位51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9%。
   三、社会事业 
   科技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年末已认定省、市、区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共申请专利131项,专利授权82项。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13项、评审区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产品和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91项,国家光仪工程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国家纺织工业CAD技术余杭发展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CAD技术推广应用工程示范地区”。 
   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区小学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比例为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为82.5%。高考上线率达91.6%。创历史新高,名列杭州各县(市、区)前茅。年末全区小学在校学生52426人,初中在校学生34135人,高中在校学生16215人(其中职高学生7308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稳步发展。全区幼儿园56年,在园幼儿16802人,全区特殊教育辅读班2个,三残儿童入学率99.6%。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1703人次,举办各类成人培训2000余期,培训达171349人次,占总劳动的40.8%,全区青壮年非盲率达99.2%。 
   文化 
   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获得国家级文艺奖8件,省级文艺奖10件。小品《汇报咏叹调》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第一名。成功举办了2002年“秋之韵”大型文艺晚会,策划了中国茶圣节、嘉兴“南湖船”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全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27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达19.6万册。其中,临平影城全年放映电话2100场,观众39万余人次。临平剧院全年接待表演团体86个,演出113场次,接待观众5.2万人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余杭日报》全年出版332期,发行量已达1.6万份,发行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升级基本完成,有线宽带网初步建成,电视广播覆盖率达100%。
   卫生 
   卫生保健事业又有新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22个,医疗病床233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744人。其中医生1060人,护士(师)688人。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趋向规范,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成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区。无偿献血工作深入开展,献血人数达到5545人。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映生辉。竞技体育成果显著,全区共参加全国、全省和杭州市各种体育竞赛活动12次,共获金牌30枚,银牌25枚,铜牌18枚。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全区施行保持100%,达标率为99.3%,比上年高出0.2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今年已建成余杭镇、良渚镇、黄湖镇等3个健身苑,南苑街道金桥花园等9个健身点,共投入资金139万元,超额完成了杭州市下达“3苑3点”的任务。区体育馆第三次作为全国男排联赛分会场,余杭赛区再次被评为全国排球联赛“优秀赛区”。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全区年末总人口797212人,比上年末增加1763人。其中农业人口616502人,比上年末减少5296人。全区人口出生率为7.92‰,死亡率6.65‰,自然增长率1.27‰。 
   就业 
   全区年末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833人,登记失业率4%,全年安置各类失业人员4272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年城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8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消费性支出8141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86元,比上年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69元,增长13.3%。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14947万元,比年初新增179842万元,人均储蓄余额达12731元,比上年增长21.3%。 
   住宅建设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住宅建设投资32.24亿元,比上年增长79.3%;住宅施工面积266.1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7.53万平方米。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7.9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城市设施 
   全面启动和实施了“22318”工程项目。顺利完成了人民路绿化、藕花洲大道西延、河里河清淤、城区人行道和路灯改造、环卫停车场等工程项目,同时红丰双跨立交桥、人民路西延、东来第一阁、新丰路、体育路、世纪大道东延、翁梅路等工程实现了新的突破。城市绿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成绿地建设近24万平方米。全年共完成工程投资4亿余元。全年城镇投资中用于道路、供水、公用事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8.66亿元。 
   公用事业 
   公共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城区公交线路9条,客运量423万人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79.8千米,公交营运车辆51辆。市民乘车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水、电、气的供应能力提高,服务进一步规范。2002年全区供水能力达23万吨,受益人口5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8%。全区用电量达16572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9345万千瓦时,增长30.5%。年末全区居民燃气普及率达100%。 
   六、城市环境 
   环境保护和治理 
   以“创模”为载体,全面推进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年内先后关停石矿23家,水泥厂4家,机立窑生产线6条。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6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93%,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5.57%,烟尘排放达标率94.67%,粉尘排放达标率92.62%。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55.7分贝,城市交通噪音平均值67.4分贝。 
   城市绿化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区新增绿地面积97公顷,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457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1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0%。市区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1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