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我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我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实施“再造工程”、推进“三大跨越”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里,全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合力拼搏,化解矛盾,使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全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大关和人均GDP首超3000美元的小康标准,标志着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迈向现代化都市新区目标的历史性巨大转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核算,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大关,达20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17.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1.6:53.3:35.1调整为10.5:54.2:35.3。二产和三产的比重分别提高0.9个和0.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2552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5.9%,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086美元。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3.2亿元,增长3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4亿元,增长44.3%。
  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10.0%。
   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粮食与经济作物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0:50调整为47:53。粮食种植面积为28.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 14.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实际为32.0千公顷。仅是蔬菜、果用瓜和花卉园艺,分别达到18.3千公顷、1.5千公顷和2.9千公顷,增幅为1.3%、13.9%和63.9%。粮食总产量达20.1万吨,亩产从上年的454公斤提高到467公斤。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5.0千公顷,产量为7998吨,分别下降29.2%、24.2%。茶叶、水果、蚕茧的产量为6781吨、51756吨、818吨,分别增长14.7%、18.8%和下降25.1%。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继续增长。完成造林面积69公顷,封山护林面积 14.8千公顷,造林质量继续稳步提高。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8697吨,禽蛋15670吨,分别增长14.4%和7.8%。淡水产品起水量为42508吨,增长15.5%。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3万千瓦,增长3.5%。完成了椅子坞等17座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工业
   
工业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9.5亿元,增长18.3%。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77.6亿元(老口径), 450.0亿元(新口径),分别增长35.4%、28.5%。规模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在工业快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凸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2家,同比增加104家;完成工业产值284.8亿元,增长45.6%,其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老口径)的比重由上年的42.9%提升为49.3%;工业产销率为98.5%,提高2.1个百分点。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有力地拉动了全区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工业经济增长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
   坚持结构调整,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工业技改投入12.0亿元,增长56.6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年末经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5家。规模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率8.1%,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4%。实施名牌战略,年末累计有浙江名牌 14个,杭州名牌5个,余杭名牌23个。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 40.8亿元,其中利润 23.9 亿元,分别增长30.9%、36.6%。其中规模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3亿元,其中利润15.3亿元,分别增长30.4 %、32.9%。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5 亿元,增长67.7%。全社会投资中,房地产投资44.5亿元,增长32.6 %;农村投资58.9亿元,增长105.1%;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增长108.7%。
   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26.2亿元,增长67.9%;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09.3亿元,增长68.9%。民间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为78.0%,提高2.7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改善。限额以上(计划或实际需要总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包括全部房地产开发单位投资)投资完成额中,第一产业投资 0.9亿元,增长58.2%;第二产业投资50.3亿元,增长142.0 %;第三产业投资65.0亿元,增长47.3%。基础设施投资19.4亿元,增长102.3%。
   建筑业继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15.1%。完成施工产值30亿元,增长55.4%。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0亿元,同口径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4亿元,增长15.1%;餐饮业5.0亿元,增长23.5%;其他行业3.6亿元,增长3.2%。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稳中趋升。年末全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0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1个,消费品市场82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金额89.3亿元,增长38.7%。其中成交金额亿元以上的市场有10个。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交通局系统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47.9万吨。公路客运量为999.0万人次。境内公路里程933公里,增长2.2%,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47.3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9亿元,增长32.4 %。年末城乡交换机容量达43 万门,增长30.0%;本地电话用户32 万户,增长33.0%;城乡居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 61部/百人和40部/百人。年末公用电话 16千部,增长158%。因特网用户近3.5万户。
  金融保险
   
金融业发展形势喜人,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1.6亿元,比年初增加77.6亿元,增长34.6%。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为119.4亿元,比年初增加28.2亿元,增长30.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5亿元,比年初增加27.1亿元,增长26.7%。年末贷款余额达195.7亿元,比年初增加58.4亿元,增长42.5%。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7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0亿元。从新增贷款的投向体现,支持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市化基本建设的力度大大增强。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8 亿元,增长36.0 %。全年保险赔款金额10152万元,增长38.4%。
  旅游产业
   
旅游业发展呈现新景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茶圣节和“走遍长三角”大型旅游促销活动,天都城欢乐四季公园、山沟沟等一批新景点正式对外开放。全年接待游客 188万人次,旅游收入8.65亿元,分别增长17.5%和18.0%。
  房地产业
   
房地产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72万平方米,增长40.9%;竣工面积91万平方米,增长14.0 %。商品房销售面积87万平方米,增长15.7%。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9%。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升5.8%、4.5%、2.0%、1.5%;烟酒及用品类与上年持平;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衣着类分别下降4.9%、5.2%、11.4 %。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全年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1.98%。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继续得到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在全区生产总值(GDP)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60%,提高近8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完成4.6亿元,增长28.2%;集体经济12.2亿元,增长45.7%;股份制经济185.3亿元,增长4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 55.4 亿元,增长43.0%。全部工业总产值中,个体和私营经济328 亿元,占全部产值比重的56.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实现1.5 亿元,下降4.0%;集体经济3.6亿元,下降12.5%;股份制经济6.2亿元,增长30.9%;个体和私营经济31.5亿元,增长16.8%。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29933户,私营企业7593个,分别增长19.0%、39.0%。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共有3363家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参保人数120056人,净增29996人;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人数95276人,净增529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9600人,净增4636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61733、49840人,分别净增8589人和4481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6个,床位1146床,收养人员491人。乡镇敬老院覆盖率100%。共发放低保金570万余元,低保对象7608人。慈善总会共拔出慈善款254.14万元,受助群众11239人次。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年进出口总额6.15亿美元,增长36.7%。自营出口额达到5.03亿美元,增长51.8%。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92.1亿人民币,增长29.8%。
  利用外资
   
吸引外资取得较大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4个,增资项目24个,总投资3.8亿美元,增长120.0%。注册资本1.96亿美元,增长83.2%。合同外资1.71亿美元,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7088万美元,增长38.4%;实际利用内资25.4亿元,其中市外资金7.4亿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强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末,全区经认定的省、市、区级高新技术企业48家、区级科技型企业10家;全年引进各类科技成果73项;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64项,其中工业项目71项,农医项目42项,信息化项目36项,其它15项;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36项,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5项;全区共申请专利163件,专利授权146件,其中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65件,外观设计57件;通过省级认定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级2家。通过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再次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被杭州市列入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区域。
  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年末共有小学133所,在校学生524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100%。初中39所,在校学生31011人,初中阶段入学率99.98%,巩固率99.99%。普通高中10所,在校生11579人。全区高考报考人数3208人,上线人数3006人,高考上线率为93.7%,创历史最高水平。学前教育继续稳步发展,幼儿园88所,在园幼儿17117人。特殊教育辅读班1个,三残儿童入学率99.59%。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8122人次,举办各类成人培训达18680人次。完成了全国课程改革实验试点工作。
  文化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春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继参加省戏剧节荣获14项大奖后,被省、市委宣传部授予“五个一工程”奖,并推荐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我省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剧目;小品《汇报咏呔调》和歌曲《水乡妹子》等三件作品获市“五个一工程”奖;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8件,市级以上获奖42件。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0万册。其中区电影发行公司放映电影1100余场,观众20余万人。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余杭日报》全年出版365期,发行量达1.6万份。有线电视进村工程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作顺利进行,自办节目更加丰富多彩。
  卫生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29个,增加7个,其中医院39家;各类医疗病床2395张,增加61张,其中医院163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808人,增加64人,其中医生1198人,护士(师)703人。农村卫生院改制全部完成。认真落实非典防治各项措施,沉着应对,严防死守,非典防治实现“零发生”。重大疫病防治的监测体系逐步健全,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
  体育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群众体育多姿多彩。我区输送的运动员王水佳两获全国帆板冠军和亚洲帆板锦标赛第四名;区少体校中长跑队先后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西湖马拉松比赛和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等重大赛事,均获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取得市级以上比赛金牌18枚,向国家集训队、省体工大队等市级以上专业运动队或体育院校共输送38名体育后备人才。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区在校中小学生达标率99.31%。老年人体育活动成为一大亮点。区木兰拳协会秧歌队参加省健身秧歌比赛获一等奖,并代表浙江参加全国健身秧歌比赛;举办镇乡街道文化站干部业务培训班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各2期,参加人员60余名。余杭、闲林镇获“省体育特色乡镇”称号。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全年人口出生率6.61‰,人口死亡率6.64‰,人口自然增长率-0.0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0.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05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就业
   
全区年末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830人,登记失业率3.99%。全区净增就业岗位17755个。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324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8元,增长1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18元,增长1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76元,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47元,增长20.8%。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5亿元,增长26.7%,比年初增加27.1亿元,人均储蓄达16038元。
  住宅建设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房地产建设投资44.5亿元,增长32.6%;住宅施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7.3万平方米。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9.5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22318”工程基本完成。东西大道全线贯通,杭宁高速二期、104国道西连接线等交通工程圆满完成,人民大道延伸、临丁路余杭段等城区道路竣工通车。临平城市防洪工程基本结束。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220KV乾元输变电、110KV仁和输变电等电力工程,实施了城北水厂扩建和瓶窑镇、仁和镇等供水工程。
  公用事业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年末城区公交线路13条,比上年末增加4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133.2千米,增加39.5千米;公交营运车辆71辆,增加20辆。市民乘车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水、电、气的供应能力提高,服务进一步规范。供水集团供水能力达20万立方米/日,受益率76%。用电量达22.8亿千瓦时,增长25.3%,其中居民生活用电3.5亿千瓦时,增长17.8%。在全国性用电紧张情况下,余杭电力供需矛盾也较为突出。年末城镇居民燃气普及率达100%。

             六、城市环境
   环境保护和治理
   
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以“创模”为载体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全区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4933万元,增长52.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4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0%,烟尘排放达标率94.5%,,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2.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5%。城区环境噪声等效声级53.2分贝,城市交通噪音平均值67.1分贝。
  城市绿化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新增绿地面积20公顷,年末园林绿地面积达到49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1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08%。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7.36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余杭区生产总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从2004年起将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我区以前沿用的“余杭区国内生产总值”改称为“余杭区生产总值”或“全区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