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3月1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庆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和“十五”发展回顾

  2005年是我区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中共余杭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再造工程”和“三大跨越”目标,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注重统筹协调发展,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开拓创新,团结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测算为28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7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95.31亿元,增长15.1%;实现财政总收入40.0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9%和37.4%。

  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冲刺千亿”和“三年翻番”任务圆满完成,实现工业总产值1044亿元,增长34.3%,按新口径统计为784.8亿元,增长33.6%;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75.72亿元,增长6.3%;实现工业利润35.9亿元,增长30.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8.3亿元,增长21%,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1.8%;规模企业达到1367家,比上年净增468家。着力化解要素制约,盘活存量土地1297亩、闲置厂房59.96万平方米;蓝天天然气发电厂并网发电,塘栖热电厂扩建、海联热电厂扩建、乾元变电所二期、亭趾输变电、庙港输变电等工程建成使用,新增主变容量38.4万千伏安;新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7个,担保贷款11.45亿元。全面开展百家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企业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华立仪表、八方电信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成功举办中国(浙江)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继续实施重大项目联系制度,益利素勒、威呢斯陶瓷等企业建成投产,华立五常基地、广德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获得省级著名商标8件,市级著名商标19件;新增省级名牌产品4个,市级名牌产品10个,老板牌吸油烟机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专利授权量359件。继续加快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余杭经济开发区东西大道、中心大道、宁桥大道基本建成。

  都市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农业总产值41.1亿元,增长9.3%。完成6个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1亿元,增长32.8%,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继续加快农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园区达到30个,区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落户项目达24个,实现加工产值7150万元。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本牌鳖标准化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产品和养殖基地。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完成1028名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52家。进一步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扎实推进绿化造林,完成低产林改造2398亩,平原绿化870亩。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85亿元,完成西中等9座10万方以上水库保安达标和四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东苕溪土桥湾铁路桥退堤扩孔工程建设。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5亿元,增长15.1%。制定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和扶持政策,启动镇乡商业网点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新世纪五金机电市场、杭州康桥良渚汽车品牌一条街等项目建成开业,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沃尔玛购物广场、宏丰家居城等重点商贸项目进展顺利。新建供销连锁超市13家,实现连锁超市镇乡、街道全覆盖。开设村(社区)放心店232家,其中88家为供销连锁放心便利店。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2.14万人次,增长11.73%,实现旅游总收入22.77亿元,增长18.1%。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茶圣节,推出山沟沟红色之旅活动,双溪漂流景区成为中国十佳漂流景区,良渚文化村、南湖休闲度假区等旅游项目扎实推进,余杭旅游集散中心建成运营。房地产市场健康稳步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5.16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28.11万平方米。全区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413.73亿元,增长22.4%;贷款余额279.76亿元,增长19.2%。

  二、改革开放纵深拓展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区发展计划局改组为区发展和改革局,组建了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贸易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运作。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深化部门预算制度,实行新一轮镇乡财政体制,成功实施镇乡街道公务用车改革。加快调整工业企业管理体制,97家工业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完成基层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工业资产公司整体改制。深入开展企业上市促进工作,华鼎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深化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完成20余万平方米公建绿地和9500余只路灯养护招标工作,城区市政、环卫、绿化维护作业合同化管理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成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进展顺利,完成36个村的改革工作。

  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好成绩。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组织参加了西博会投资合作周、日本世博会、欧洲(意大利)等招商活动。积极引导以民引外,成功实施美国卡莱并购科特汽配、德国海因兹并购三星玻璃,意大利工业制造基地落户余杭。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2个,完成合同外资3044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150万美元,分别增长35%和42%;全区实际到位内资49.45亿元,其中市外资金16.77亿元。外经外贸工作形势良好,新批境外投资项目8个;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161亿元,增长29%;自营出口11.57亿美元,增长52%。

  三、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继续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完成了塘栖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睦水乡概念性总体规划和城市管理、城区广告布点等专项规划。不断健全市政设施,逸仙路改造、沿山路改造、人民路西延、临平山景观改造等工程基本完成,迎宾路铁路立交、迎体路一期、南苑路一期、高教路一期、水景园等工程进展顺利,红丰立交桥交付使用。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02省道杆线上改下、104国道祥符桥至绕城公路改造、沪杭高速余杭段拓宽、文一路延伸和漕雅线改建等工程圆满完成;杭徽高速余杭段、杭浦高速余杭段、320国道5号桥至翁梅连接线、东西大道延伸段、杭徽高速五常连接线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三大港口作业区、武獐航道养护、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等工程开始启动。临平塘栖供水二期工程完成工程总量的80%,瓶窑、运河、余杭、中泰等镇乡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基本完成,新增日供水能力5万吨。

  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完成城市管理办公室组建工作,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组建乔司、运河等9个城管执法中队,基本实现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全区覆盖。大力开展城管执法示范街创建活动,切实加大市政公用设施保护力度。继续实施城镇绿化工程,新增城区绿地42.3万平方米。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取得初步成效,拆除违法建筑13.99万平方米。整顿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启动实施旧小区物业管理试点。全面开展星级服务社区创建活动,社区用房全部达到标准。强化工业污染管理,关停污染企业21家。

  村镇建设积极推进。深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67个村的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6个省(市)级示范村、25个市级重点整治村和25个一般整治村建设。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启动农民多层公寓建设。积极创建生态镇村,建成省级生态镇1个、市级生态镇3个、区级生态村20个。基本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完成9个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认真实施《河道整治规划》,整治河道136.2公里,完成苕溪流域养鸭和外荡水面河蚌育珠综合整治。启动新一轮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完成10个村级办公场所改建工作。

  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举办大型人力资源交流会2期,引进各类人才1711人。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星桥小学、黄湖小学等项目建成使用。继续实施新课程改革,顺利通过国家级课改实验区验收,高考综合指标跃居全市第二位。顺利承办2005年全国盲人门球锦标赛,成功举办区第三届艺术节和第八届人民运动会,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馆。积极实施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遗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重点遗址区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建设进展顺利。广电和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组建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成立了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和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数字电视成功开通。创建《城乡导报》,形成宣传舆论和文化服务新窗口。基本建立公共卫生和急诊急救体系,试点推出"惠民医院",成立了4个卫生监督分所,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继续加大,卫生镇、村创建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断深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第一次经济普查圆满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基本完成。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依法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9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13万人。实行养老保险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征缴办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9750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养老生活保障,有3840人开始领取生活保障金。加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9.8%。完成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新建非正规就业组织19家,举办劳动力交流会74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法,参保率达到97.25%。健全社会帮扶"三级救助圈",全年共帮扶各类困难群众12021人次,发放帮扶资金2595.31万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9.21%,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集中供养。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事工程"顺利推进。新增区级放心菜基地500亩、放心菜专柜100只、放心菜监控面积2000亩,"放心菜"合格率达到93%以上;加强机械化屠宰场管理,"放心肉"合格率达到98%以上;在主要农贸市场实行豆制品准入制度,对49家豆制品生产单位进行了检查整顿;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农贸市场2家,其中邱山农贸市场成为国家级绿色农贸市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2.15万平方米,完成5.25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通村等级公路94.4公里,改建和维修县乡道路桥梁、民间桥梁297座。在区内主要公路上设置公交候车亭155只;实施3个镇乡汽车站建设,完成2个。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净增就业岗位15273个,帮助6836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461人,培训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4670人,农民技能培训10087人。加快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临平一小新校区和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开始启动。进一步加快农村改水建设步伐,新增18个村通自来水,新增受益人口4.5万人,完成城区"一户一表"改造7347户。建立流动舞台,送371场演出到基层。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程,完成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改造小巷道路13500平方米。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5.57亿元,同比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63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79元,增长10.2%,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五、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合力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统筹城乡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百家文明单位和百个村"双百结对,共创文明"等活动。认真组织城市化教育、"公民道德宣传月"、"太炎读书年"和"相约周末文化夜市"等教育实践活动,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净化育人社会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继续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人防工作,圆满完成征兵任务。

  "平安余杭"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平安余杭建设年"活动,完善"打、防、控、疏"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强化基层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率达100%。成立区政府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健全矛盾化解调处机制,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74.47%。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现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同比零增长。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和配合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认真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结率100%。进一步加强村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国首创村委会"自荐海选",122个村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制订实施行政许可公示和行政案件应诉办法,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深化。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迎接省市"二五"依法治区和"四五"普法教育考核验收。全面启动三级社区矫正组织网络,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得到加强。

  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切实执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等制度,财政性建设项目管理和审计工作得到加强。健全经济社会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政府快速反应能力得到增强。开通政府门户网站,启用电子政务系统,政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各项廉政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落实。

  档案、地方志、外事、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区已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实现"三大跨越",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坚决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化解要素制约,扎实推进"再造工程",强化工业主体地位,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与2000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增加148.1亿元,增长107.5%,年均递增15.7%,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财政总收入增加30.77亿元,增长332.3%,年均递增3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加19.46亿元,增长545.1%,年均递增45.2%;农业总产值增长58.6%,年均递增9.7%;工业总产值增长258.1%,年均递增29.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0%,年均递增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5.6%,年均递增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6%,年均递增14.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225.1%,年均递增26.6%,贷款余额增长244.7%,年均递增28.1%。2004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百强县第16位,比2000年上升7位。

  "十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开明开放促开发,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活力日益增强。积极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撤市设区、镇乡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实施。深化镇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规范完善工作,基本完成行政性公司改革。完成城市基层组织体系改革,组建社区59个。大力实施农村改革,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全面免征农业税,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建制村撤并工作。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进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9家,实际利用外资3.88亿美元;外贸出口交货值累计达到554亿元,年均递增29%;自营出口累计达到32.08亿美元,年均递增40%。

  "十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围绕"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目标,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积极构筑基础设施网络,扎实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副三组团"整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1.82亿元,建成交通和城市道路529公里,临平副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7.42平方公里,城区防洪工程基本完成,人民广场等公共设施建成使用,供电、供水、通信、排污等设施日趋完善。五年累计投入环境整治、生态建设资金19.5亿元,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14平方米,累计完成河道整治350公里,"创模"工作顺利达标。建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十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府执政理念和行政能力得到提升。扎实推进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全面完成"二五"依法治区和"四五"普法教育工作,全民法律素养进一步提高。全面启动文化名区建设,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和社会保险、扶贫帮困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列全省第11位,比2000年提升5位。五年完成教育投入14.28亿元,所有镇乡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07%。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抗击非典取得胜利,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1.79‰。群众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江南水乡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使用,成功举办和承办了"同一首歌·走进余杭"等一系列大型文体活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年新增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77314人,医疗保险70179人。五年累计帮扶各类困难群众181212人次,发放帮扶资金16523.7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4.2%和10.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年均递增18.9%。

  各位代表,"十五"期间和2005年,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区委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解放军、武警驻余杭部队、预备役部队和中央、省、市驻余杭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余杭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政府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快,服务业发展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转型发展步伐需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不足,未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维护公共安全、社会稳定面临很大压力;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还不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着力解决。

  “十一五”时期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推进"三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的关键时期。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更加活跃。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不断增强,支撑快速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我们正面临着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和战略机遇期。同时,宏观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围绕人才、资源、市场、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凸现。我们必须把握全局,顺势而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我区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步伐、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大跨越",努力在创强争优中建设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法治城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形成"一副三组团"现代化都市新区格局,率先建成文明富庶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按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0元;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力争突破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调整为5∶55∶40;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一五"期间,政府工作必须按照"科学、提升、创新、和谐"的要求,着力把握好以下工作重点:

  ——更加重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既快又好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要坚决克服自满、畏难等不正确的思想,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乘势而上快发展,创强争优再进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快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努力做到既快又好。继续推进"再造工程",坚定不移建设经济强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不懈建设生态城区;充分挖掘文化积淀,齐心协力建设文化名区。坚持加速融入,加强"一网三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副三组团"成形。坚持开放带动,提升外向型经济质量。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更加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面对土地、能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的实际,我们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形成"一区三走廊"产业发展格局。坚持都市效益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错位优势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主导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服务、文化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更加重视改革创新,大力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面对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正在弱化的实际,我们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从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转变,努力建设科技强区,夺取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企业股份化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培育上市企业,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大力实行政务公开,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制,建设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和专利工程,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结构转换、观念转变使得积累性矛盾与先发性问题相互交织的实际,我们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大力推进"平安余杭"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卫生强区、体育强区。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三五"依法治区、"五五"普法教育规划,努力建设法治城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五年倍增都市农业、第三产业的关键之年,是工业经济突破千亿台阶后再创新高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事关全局,十分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三大跨越",促进全区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

  200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322.5亿元,增长12.8%;工业总产值940亿元(新口径),增长20%;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增长8%;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41亿元,分别增长13.92%和6.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亿元,增长15%;自营出口13.3亿美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0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50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优化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着力化解要素制约,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75亿元,其中技改投入37亿元。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力争规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8%,10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切实抓好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大力推进华立仪表、春风摩托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轻纺、机械、电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实施家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东湖、仁和印染后整理区块建设,家纺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深化百家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大力培养优秀企业经营者。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企业梯队。进一步发挥镇乡工业主阵地作用,新培育2个工业产值超百亿镇乡。加快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继续实施以"5118"工程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企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全力支持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继续实施"1525"工程,加快推进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谛都科技城、沃尔玛购物广场等商贸物流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服务企业和品牌商品,努力提升"聚乐园"、"汇昌"等地方老商贸品牌。全面规范镇乡商业流通市场,建设禹倡余杭、超山龙洞配送中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健全市场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保护政策,大力推进南湖休闲度假区、良渚文化村等项目建设,承办好第五届中国茶圣节、双溪漂流水上狂欢节及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等活动。力争全年接待游客达到3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严格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文化、中介、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积极培育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宽招商领域,争取在基础设施、农业和服务业等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0亿元,其中市外13.5亿元。进一步鼓励企业扩大自营出口,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加大外贸政策导向力度,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鼓励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设立境外企业和窗口8个。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和山海协作工作。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建设1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努力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启动5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余杭经济开发区争取列入省第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绿色产品扶持政策体系,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二、城乡统筹,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继续促进农村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优化村庄布局,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民多层公寓建设和宅基地复垦,启动高山农民迁移工程。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创建6个省(市)级示范村、26个市级重点整治村和25个一般整治村。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15个。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合式帮扶,落实帮扶项目23个。建立村级邮件中转站,逐步实现农村邮件投递到户。全面实施万名农民电子信箱工程,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10000户。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大田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实施径山茶、塘栖枇杷等8个万亩工程,逐步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带。壮大农业园区经济,申报市级种子种苗基地10家。充分发挥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引导带动作用,争取辐射带动面积达到5000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9亿元。着力加强科技兴农,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高效农业示范户100户。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培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10家。进一步理顺畜牧兽医管理机制,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改造低产竹林1万亩,建成生态公益林22万亩。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仙佰坑、皮山坞等10座10万方以上水库保安达标工程,加快东苕溪土桥湾铁路桥退堤扩孔工程建设。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和村级留用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落实专项资金,逐步解决2003年底前失地农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制度,开展林地流转试点。改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

  三、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好24个重点专项规划。完善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镇乡(街道)、部门工作考核机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负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基础设施社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继续加大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处置力度,基本完成工业资产公司整体改制工作。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积极促进企业上市。全面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40个村的改革任务。切实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成10个以上村的撤村建居工作。

  努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科技综合实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继续推进"四大科技合作机制"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作用。制定出台企业自主创新扶持政策,新建企业研发中心20家,其中市级以上5家。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扶持培育天畅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继续加强省级余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强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和专利申报服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5%和30%。着力打造品牌经济,积极推行品牌共享,构建区域性品牌,加快产业集聚向品牌集聚转变。力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2个,市级名牌产品8个。

  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继续严格土地管理,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继续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完成10000亩建设任务。制定降低能耗工作计划,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综合运用价格、税收等多种手段推动节能降耗,深化有序用电管理,扩大阶梯电价覆盖面。加强新能源新技术开发和应用,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健全建筑节能促进机制,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生产和使用新型建材。倡导节约型生活消费模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四、提升完善,不断增强城市集聚和承载力

  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体系。市政方面:完成水景园一期、迎宾路铁路立交、迎体路一期、南苑路一期等工程,加快推进人民路西延二期、临丁路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地铁一号线余杭段相关工程,合理有序实施城区架空线路"上改下"工程。推进管道燃气市场整合,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交通方面:完成杭徽高速余杭段、320国道五号桥至翁梅连接线、东西大道延伸段、杭徽高速五常连接线、武獐航道养护等工程,加快实施杭浦高速余杭段、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余杭港区等工程,积极做好15省道二期、东西大道延伸二期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供电供水方面:完成临平塘栖供水二期工程,实施径山、黄湖供水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13万吨。完成博陆输变电等8个电网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潘板输变电等5个电网工程,净增110千伏主变容量28.7万千伏安、220千伏主变容量18万千伏安。通信方面:完成智能化电话平台建设,实现互联网宽带全覆盖。

  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继续完善"一副三组团"规划,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布局、塘栖水乡等规划编制,优化镇乡和村庄布局规划。加强规划衔接,严格规划程序,确保规划的严肃性。积极探索数字化城管模式,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深化城管执法示范街创建活动。健全违法建筑防控网络,继续加大拆违力度。建立户外广告、城市停车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加快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区社区服务中心,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积极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继续加强组团功能建设。建立组团建设协调机制,创新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优化组团内部功能布局,综合配置组团内部资源要素。加速与主城的基础设施对接,实施古墩路延伸、拱康路等工程建设。完善组团间交通道路网络,推进瓶仓路仓前段、余仓路、高教路、勾仁大道等工程建设,开展良睦路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着力完善余杭组团基础设施体系,开工建设海曙路、南湖东路、五常大道西延等工程。加快推进凤都假日酒店、良渚国际度假酒店、塘栖大厦等工程建设,提升组团城市形象。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化"创模"成果,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积极创建生态镇村,创建生态村25个。加强水、气、声等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河道整治步伐,确保完成141公里河道整治任务。启动百公里"生态长廊"建设,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加强农业生态综合整治,健全苕溪禁鸭、外荡禁蚌、畜禽禁养长效管理机制。深化绿色创建活动,创建绿色社区10个。

  五、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风气,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丰富创新"相约周末文化夜市"等活动,扩大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提高文明创建的实效性。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提升余杭知名度。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广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关心和支持驻余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重视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建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外事、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各层次紧缺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创建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省民间艺术之乡和文化村(社区)。积极推进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继续抓好重点遗址区环境整治工作,认真实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宣传周活动。加快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有线广播入村通响率达到8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余杭中学迁建、良渚中学、瓶窑镇中等工程建设,配合做好省委党校新校区、嘉泰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开展第三轮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完善农村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和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卫生镇村,加强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公共卫生中心大楼和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成区游泳馆建设,加快推进区体育中心田径场改造工程。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继续加强依法统计工作。

  着力建设法治城区。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报告工作和汇报重要情况,注重听取区政协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切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民主参与和监督作用。主动公开政务信息,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进一步落实《村务工作规则》,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完成镇乡政府换届工作。认真抓好 "三五"依法治区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建设法治城区。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打、防、控、疏"一体化工作机制,加强科技强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努力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监管网络,深化专项整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帮助7000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5万人和15.5万人。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确保参保率达到98%,报销比例达到30%。完善"三级救助圈"运行机制,实现全区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全覆盖。切实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着力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年内努力抓好以下10项政府"实事工程"。

  1、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镇乡连锁超市和放心便利店总数达到180家以上,70%的建制村有连锁便利放心店。

  2、大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生猪定点屠宰镇乡覆盖面100%,"放心肉"上市率98%以上;创建规范化农贸市场2家。

  3、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困房、廉租房、安置房10万平方米,完工5万平方米。

  4、从2006年春季开始,全区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

  5、实施"通村连网工程",改造组际自然村道路80公里;实施"村村通公交工程",建制村公交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开工建设3个镇乡汽车站。

  6、加快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建设,实施区科技馆、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工会活动中心建设。

  7、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4000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2.5万人。

  8、继续加快农村改水步伐,新增10个村通自来水,新增受益人口1.8万人;继续加快城区自来水"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新增受益户5000户。

  9、实施旧城区环境整治工程,改造背街小巷道路10000平方米;改建60座垃圾房,新建2座流动公厕。

  10、实施基层文化服务工程,以"相约周末文化夜市"等活动为载体,送百场演出、千部电影、万册图书到基层;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全民健身苑5个,健身点30个,篮球场10个。

  六、执政为民,继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学习,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增强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打造学习型政府。坚持把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创新相结合,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改革创新,克难攻坚,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规范有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继续实行经济社会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动政府和各部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完善行政诉讼案件错案整改和责任追究机制,约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强化落实,提高务实从政能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开拓进取不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把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精简会议、压缩文件、减少检查,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基层、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多做百姓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事。强化工作跟踪问效,落实政务督查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从严治政,提高廉洁自律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察、财务监管和审计工作,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有效防止和坚决惩处各类腐败行为,保持良好的政风环境。广泛倡导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行政费用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

  各位代表,余杭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时代又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新的机遇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挑战激励着我们再铸新的辉煌。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共余杭区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振奋精神,务实创新,为开创全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